历代舆地图

2024-12-06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历代舆地图》又名《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末杨守敬等编绘。同治初,杨守敬与邓承修合编历史地图,据饶敦秩说,该图集“正史而外,有历代割据及十六国等图,较江阴六氏(按指六户)沿革图为翔实,梁、陈、周、齐四代乃缺焉” ( 《历代舆地图》饶敦秩跋)。该图未见付刻。光绪二年(1876)杨守敬与饶敦秩又补充资料,进行编绘,将原图扩充,“推广于东晋、东西魏、五代、宋南渡及四裔诸国,合之前稿,共得六十七篇”(《历代舆地图》饶敦秩跋)。此稿五年(1879)刊行,上海、湖北、四川等地皆有翻印。翻印过程中,不少版本只注意刻图工艺美观,忽略了图与实地之间的精度,“讹谬兹多”(《历代舆地图》杨守敬序)。日本河田熊者甚至将原图南北二朝合为一图,只提刘宋、北魏两代,北齐、北周、梁、齐皆未提及。于是,杨守敬又“嘱门人熊君会贞重校之,亦间补其缺略” ( 《历代舆地图》杨守敬序)。熊会贞重校的《历代舆地图》于三十二年(1906)刊行,共七十二篇,后又删去一篇《地球图》,成七十一篇。“图中注释互有异同,大体后出者愈精详愈扼要,刊本亦较清晰可见”( 《观海堂地理书目》)。
        杨守敬是图集的主要设计者和编绘者,其生平事迹参见《水经注疏》与《水经注图》,本文从略。与编者还有邓承修、饶敦秩、熊会贞、陈红齐等。
        《历代舆地图》包括 《禹贡九州图》、《尔雅殷制图》、《职方周制图》、《春秋列国图》、《七国形势图》、《秦三十六郡图》、《楚汉之际诸侯王图》、《楚汉之际形势图》、《前汉地理志图》、《前汉末割据图》、《后汉郡国志图》、《后汉末割据图》、《三国疆域图》、《三国形势图》、《晋地理志图》、《东晋疆域图》、《前赵疆域图》、《后赵疆域图》、《前燕疆域图》、《后燕疆域图》、《南燕疆域图》、《北燕疆域图》、《前秦疆域图》、《后秦疆域图》、《西秦疆域图》、《前后蜀疆域图》、《前凉疆域图》、《后凉疆域图》、《南凉疆域图》、《北凉疆域图》、《西凉疆域图》、《西夏疆域图》、《杨氏疆域图》、《南宋州郡志、图》、《南齐州郡志图》、《梁疆域图》、《陈疆域图》、《晋、宋、齐、梁、陈形势图》、《北魏地形志图》、《东魏疆域图》、《西魏疆域图》、《北齐疆域图》、《北周疆域图》、《东西魏、齐、周形势图》、《隋地理志图》、《隋末割据图》、《唐地理志图》、《唐藩镇图》、《李茂贞割据图》、《夏元昊割据图》、《后梁并十国图》、《后唐并七国图》、《后晋并七国图》、《后汉并六国图》、《后周并七国图》、《宋地理志图》、《宋南渡疆域图》、《辽地理志图》、《金地理志图》、《元地理志图》、《元末割据图》、《明地理志图》、《明九边图》、《方舆纪要名山大川重险图》、《两汉四裔图》、《南北朝四裔图》、《隋四裔图》、《唐四裔图》、《宋四裔图》、《元四裔图》、《明四裔图》。据《观海堂地理书目》统计,共45个图组,分358卷,装34册。
        杨守敬等编绘《历代舆地图》,做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第一,有地理志作编图依据的,逐一订正其中讹误,补以脱漏。如编绘《晋地理志图》时,以毕氏校本和万氏校本作依据,“凡两家已是者从之,其有未确者置之”,又另作考证以补二书之脱漏,故《晋地理志图》的郡县较 《晋书地理志》完备而准确。《晋书地理志》版籍以太康为断,惠帝以后多从省略,杨守敬“亦据各地志补入,以定一代之志” ( 《晋地理志图》 自序)。第二,无地理志作编图依据的,则参考他书,或择优而从,或另作考证。如 《梁书》无地理志,清人补志有三: 一为徐文范 《舆地表》; 二为洪孙 《补梁疆域志》;三为汪士铎《南北史补志》。杨守敬因洪、汪二书 “不可依据”,遂以徐文范 《舆地表》作为编绘梁图的基础。本图集中,隋以前历代地图所附的序、表或杂记,大都是杨守敬的考证成果。第三,考证古地名的今地。本图集通贯古今,包孕丰富,绘有城址、山川、古迹、民族、边防及周边各国,内容十分广泛。在绘制方法上,采用经纬度制图法,用黑红二色分别表示古今地名,均用木版套印。
        《历代舆地图》比例尺大,较以往任何历史地图详细精确,图幅设计、内容考证、绘制水平皆臻旧时代地图编绘技术的顶峰,素享 “独有千古”之誉。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