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
饮食专著。三卷。元忽思慧撰。成书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
忽思慧,元回回人,又说蒙古人或色目人。生卒年、身世均不详。元廷祐年间任宫廷饮膳太医,管理宫廷饮膳烹饪事宜。
本书也是我国最早的营养著作。作者在进书表里云“珍味奇品咸萃,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食之恐不免于致疾。”所以作者以《黄帝内经》、各家《本草》为据,广采众医家、儒、道家,民间处方、经验和烹饪学家所列食谱,并对每日必须食用的粮食、肉类、果品、蔬菜进行研究,“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者,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供帝后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即《饮膳正要》。
全书基本内容可归纳为饮食理论,饮食原料,宫廷食谱三个方面。
卷上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医学及饮食科学理论。从孕妇“胎教”到初生婴儿的防病、治病,从一般的饮食禁忌到老年人摄食养生均有所论。作者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是长寿之理,起居无常,饮食不忌避,不慎节,且“多嗜欲,厚滋味,不能守中,不能持满”乃早衰之因。故告诫人们要“饮食不度,节欲慎行”。提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的养生之道,和“先饿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等补养、调理保护身心的办法以及“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不可出入妄为”顺应自然气候防病保健之措施。此外,作者提出的饮酒之戒,妇女怀孕期间应注意营养卫生,行动安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但作者详尽介绍怀孕期间,抚养婴儿的种种禁忌以及饮食卫生,食品的性质、作用显然不符合科学道理,并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从而不足取。这些作为研究元代饮食和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却不失为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聚珍异馔中,作者列举九十五味菜肴食谱,无论是宫廷珍馐异馔,还是民间日常蔬食淡饭均有所述。所载每种饮食,均按“名称、食疗功用、用料、制作方法”四个部分依次述之。即食品、主疗、方法、笺注。
卷二有“诸般汤煎”五十六方,介绍了各种食品和药物汤膏煎制方法和食疗功能。“诸水”三种王泉水、井华水,邹店水和神仙服饵三十方,(《四库全书总目》记《饮膳正要》一栏“所言皆当时之制,其中如邹店井水之类,颇足以资考证,唯神仙服食一门,词多荒诞。”)所记方要主要是从神话传说,或医家,或道家中摘选而来。其中大部分是用滋补性中药如人参、枸杞、山药、地黄等组成单方或配方,煎制汤料或膏剂。也有一些制法精细且能滋补养人的饮料如铁瓮先生琼玉膏、地仙煎等也曾为后世食谱所引用。此外,本卷还有“四时所宜”,“五味偏走”,“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兽变异”七则事论和“食疗诸病”六十余方。作者论述了人如何顺应四季变幻养生保健,认为人体自身的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持人身心健康。并提出了五味所禁(辛走气、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不可食与之相禁之食),五味禁忌(肝病禁食辛,心病禁食咸,脾病禁食酸,肺病禁食苦,肾病禁食甘),和食助益气的原则,认为任何美食佳肴,食之必须有选择、有节制,方是最好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之道。作者还提出了服药时应禁忌之饮食,哪些食物有害不可食用,哪些食物之间物性相反而不可搭配以及食物中毒后用何物解之等等大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特别是专谈以食为主治疗诸病的食疗方,继承了我国中医“医食同源”的理论,不仅有借鉴参考价值,也有继承发扬的必要。但其中部分内容也包含有迷信和非科学的东西需要注意。
卷三记载食品原料二百三十余种,分植物类和动物类食品,并按名称、物性、食疗作用加以介绍,同时附有图谱。其中“米谷品”有四十四种,包括各种粮食、粮食制品和十八种酒;“兽品”有三十五种,包括牛、羊、马、驴、狼、虎、狍;“禽品”十八种,鸡,鸭,鹅,雀;“鱼品”二十二种包括鱼,鳖,蟹,虾,蚌等;“果品”三十九种,“菜品”四十六种以及“料味性味”二十八种。详细提供了元代植物栽培情况及中亚西域的动植物品种。书中既有汉族饮食经验,也有回族、蒙族、维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经验。是研究医学、食品学、营养学、中国古代植物、药物、食品以及饮食发展史的重要科学著作。
有元刻本,明景泰七年(1456年)刊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收入四部丛刊续编、子部。一九三四年上海涵芬楼曾影印明景泰间刊本。一九五五年又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标点注释本,收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忽思慧,元回回人,又说蒙古人或色目人。生卒年、身世均不详。元廷祐年间任宫廷饮膳太医,管理宫廷饮膳烹饪事宜。
本书也是我国最早的营养著作。作者在进书表里云“珍味奇品咸萃,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食之恐不免于致疾。”所以作者以《黄帝内经》、各家《本草》为据,广采众医家、儒、道家,民间处方、经验和烹饪学家所列食谱,并对每日必须食用的粮食、肉类、果品、蔬菜进行研究,“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者,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供帝后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即《饮膳正要》。
全书基本内容可归纳为饮食理论,饮食原料,宫廷食谱三个方面。
卷上有“三皇圣纪”、“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医学及饮食科学理论。从孕妇“胎教”到初生婴儿的防病、治病,从一般的饮食禁忌到老年人摄食养生均有所论。作者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是长寿之理,起居无常,饮食不忌避,不慎节,且“多嗜欲,厚滋味,不能守中,不能持满”乃早衰之因。故告诫人们要“饮食不度,节欲慎行”。提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的养生之道,和“先饿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等补养、调理保护身心的办法以及“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不可出入妄为”顺应自然气候防病保健之措施。此外,作者提出的饮酒之戒,妇女怀孕期间应注意营养卫生,行动安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但作者详尽介绍怀孕期间,抚养婴儿的种种禁忌以及饮食卫生,食品的性质、作用显然不符合科学道理,并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从而不足取。这些作为研究元代饮食和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却不失为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聚珍异馔中,作者列举九十五味菜肴食谱,无论是宫廷珍馐异馔,还是民间日常蔬食淡饭均有所述。所载每种饮食,均按“名称、食疗功用、用料、制作方法”四个部分依次述之。即食品、主疗、方法、笺注。
卷二有“诸般汤煎”五十六方,介绍了各种食品和药物汤膏煎制方法和食疗功能。“诸水”三种王泉水、井华水,邹店水和神仙服饵三十方,(《四库全书总目》记《饮膳正要》一栏“所言皆当时之制,其中如邹店井水之类,颇足以资考证,唯神仙服食一门,词多荒诞。”)所记方要主要是从神话传说,或医家,或道家中摘选而来。其中大部分是用滋补性中药如人参、枸杞、山药、地黄等组成单方或配方,煎制汤料或膏剂。也有一些制法精细且能滋补养人的饮料如铁瓮先生琼玉膏、地仙煎等也曾为后世食谱所引用。此外,本卷还有“四时所宜”,“五味偏走”,“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兽变异”七则事论和“食疗诸病”六十余方。作者论述了人如何顺应四季变幻养生保健,认为人体自身的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持人身心健康。并提出了五味所禁(辛走气、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不可食与之相禁之食),五味禁忌(肝病禁食辛,心病禁食咸,脾病禁食酸,肺病禁食苦,肾病禁食甘),和食助益气的原则,认为任何美食佳肴,食之必须有选择、有节制,方是最好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之道。作者还提出了服药时应禁忌之饮食,哪些食物有害不可食用,哪些食物之间物性相反而不可搭配以及食物中毒后用何物解之等等大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特别是专谈以食为主治疗诸病的食疗方,继承了我国中医“医食同源”的理论,不仅有借鉴参考价值,也有继承发扬的必要。但其中部分内容也包含有迷信和非科学的东西需要注意。
卷三记载食品原料二百三十余种,分植物类和动物类食品,并按名称、物性、食疗作用加以介绍,同时附有图谱。其中“米谷品”有四十四种,包括各种粮食、粮食制品和十八种酒;“兽品”有三十五种,包括牛、羊、马、驴、狼、虎、狍;“禽品”十八种,鸡,鸭,鹅,雀;“鱼品”二十二种包括鱼,鳖,蟹,虾,蚌等;“果品”三十九种,“菜品”四十六种以及“料味性味”二十八种。详细提供了元代植物栽培情况及中亚西域的动植物品种。书中既有汉族饮食经验,也有回族、蒙族、维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经验。是研究医学、食品学、营养学、中国古代植物、药物、食品以及饮食发展史的重要科学著作。
有元刻本,明景泰七年(1456年)刊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收入四部丛刊续编、子部。一九三四年上海涵芬楼曾影印明景泰间刊本。一九五五年又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标点注释本,收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