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医学全书。六十四卷。明张介宾撰。成书于明天启六年(1624年)。(撰者事迹参见“《类经》”条)
本书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广收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而成篇。卷一至卷三为“传忠录”,载医论三十余篇,包括辨证、诊法、治则等各方面内容。重点阐释张氏“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温补的学术观点;卷四至卷六为“脉神章”,则论述《内经》、《通一子》、《难经》、仲景、滑寿及其他诸家脉义;卷七至卷八为“伤寒典”,以八纲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将有关方剂予以归纳分析;卷九至卷三十七为“杂证谟”,论述内科杂病七十余种的证治;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为“妇人规”,则载妇科总论及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子嗣、瘕、前阴等病证治;卷四十至卷四十一为“小儿则”,载小儿总论、护养脉法、脐风、惊风、吐泻、疳积、癫痫、变蒸等病证治;卷四十二为“麻疹诠”,专论麻疹之顺逆,以及护理与治疗;卷四十三至卷四十五为“痘疹诠”,专论痘疹之病因、症状与治疗;卷四十六至卷四十七为“外科钤”,则载外科总论、治则治法及外科疾病证治;卷四十八至卷四十九为“本草证”,则收载常用药物二九二种,并详述其性味及临床应用;卷五十至卷五十一为“新方八阵”,收载张氏所创制的新方,并按方药作用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总计一八六方;卷五十至卷六十为“古方八阵”,收录古方一五三三首,亦按方药作用分为八类;卷六十一为“妇人规古方”,收载妇科古方一八六首;卷六十二“小儿则古方”,收载儿科古方一六九首;卷六十三“痘疹诠古方”,收载痘疹用古方一七三首;卷六十四“外科钤古方”,收载外科内服、外用古方及张氏经验方、单方三七四首,并录及砭法、灸法等十二法。
全书各章节,虽以论述临床证治为主,但自始至终皆贯穿着以温补肾命为主的指导思想、故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所创制的很多方剂至今仍习用于临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本书现存有明刊本、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本及四十九年本、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本、《四库全书》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本、清道光元年(1821年)本等版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影印出版。
本书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广收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而成篇。卷一至卷三为“传忠录”,载医论三十余篇,包括辨证、诊法、治则等各方面内容。重点阐释张氏“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温补的学术观点;卷四至卷六为“脉神章”,则论述《内经》、《通一子》、《难经》、仲景、滑寿及其他诸家脉义;卷七至卷八为“伤寒典”,以八纲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将有关方剂予以归纳分析;卷九至卷三十七为“杂证谟”,论述内科杂病七十余种的证治;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为“妇人规”,则载妇科总论及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子嗣、瘕、前阴等病证治;卷四十至卷四十一为“小儿则”,载小儿总论、护养脉法、脐风、惊风、吐泻、疳积、癫痫、变蒸等病证治;卷四十二为“麻疹诠”,专论麻疹之顺逆,以及护理与治疗;卷四十三至卷四十五为“痘疹诠”,专论痘疹之病因、症状与治疗;卷四十六至卷四十七为“外科钤”,则载外科总论、治则治法及外科疾病证治;卷四十八至卷四十九为“本草证”,则收载常用药物二九二种,并详述其性味及临床应用;卷五十至卷五十一为“新方八阵”,收载张氏所创制的新方,并按方药作用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总计一八六方;卷五十至卷六十为“古方八阵”,收录古方一五三三首,亦按方药作用分为八类;卷六十一为“妇人规古方”,收载妇科古方一八六首;卷六十二“小儿则古方”,收载儿科古方一六九首;卷六十三“痘疹诠古方”,收载痘疹用古方一七三首;卷六十四“外科钤古方”,收载外科内服、外用古方及张氏经验方、单方三七四首,并录及砭法、灸法等十二法。
全书各章节,虽以论述临床证治为主,但自始至终皆贯穿着以温补肾命为主的指导思想、故对后世温补学派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所创制的很多方剂至今仍习用于临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本书现存有明刊本、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本及四十九年本、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本、《四库全书》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本、清道光元年(1821年)本等版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