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献通考
典章制度史著作。续《文献通考》之书。有两种。
(一) 二百五十四卷本。明王圻撰。书成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王圻,字元翰,明上海人。嘉靖进士。最初官拜御史,后来擢湖广提学佥事、陕西布政司参议。晚年他埋头著述,著作除《续文献通考》之外,还有《洪州类稿》、《谥法通考》、《两浙盐志》、《海防志》、《三吴水利考》以及《稗史汇编》等。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因袭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参酌郑樵的《通志》,但比《文献通考》多出六门,即《节义考》、《谥法考》、《六书考》、《道统考》和《氏族考》,总计达三十考。另外,《续文献通考》在个别门内又比马端临《文献通考》多出了一些目,例如《田赋考》中增入了《黄河》三卷,《太湖三江》一卷和《河渠》三卷。从内容上看,《续文献通考》记事接《文献通考》,时间上起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凡辽、金、元之事均予叙次,特别是有关明代的部分,记载得最为详细。马端临《文献通考》略去了对各书院设立情况的记载,王圻认为此乃道学渊源所系。自宋代设立四大书院之后,元明时期的书院增置特别兴盛,王圻对此的记载亦较为详细。另外,王圻《续文献通考》还收入有人物。
王圻《续文献通考》既续《文献通考》,又兼有《通志》之长。该书史料丰富,特别是明代史料非常详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该书兼收人物,导致体例上有些杂乱。另外,该书有些史料欠缺考证,差错较多。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曾在松江府刊刻。因为其中有违碍清廷的记载,清代被列为禁书。清毛奇龄有《续文献通考补》四十八卷,为本书补充之作,但未刊行。如今已很难见到该书,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二) 二百五十卷本。清三通馆臣奉敕编。成书于公元1782年至1784年间(即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九年)。
清官修《续文献通考》是在王圻书的基础上另撰的,编修工作开始于乾隆十二年,历时二十多年才完成。官修《续文献通考》的体例仍按马端临《文献通考》来分类,但有略微的不同,即把《文献通考》的郊社分为郊社和郡祀两部分、宗庙分为宗庙和群庙两部分,这样总共二十六考,比《文献通考》多出两考。另外,该书卷首有凡例八则。在内容上,清官修《续文献通考》记事接马端临《文献通考》,时间起自宋宝庆元年,终于明崇祯十七年,汇集了宋、辽、金、元和明五代四百多年的史实。
本书史料以正史为主,参以杂说,议论则广采诸家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材料十分丰富,是了解宋、辽、金、元和明各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价值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该书广采马端临《文献通考》和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之内容,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王圻《续文献通考》,对马端临《文献通考》未详细记述者有所补正。例如,对王圻在《田赋考》中增加《黄河》三卷、《太湖三江》一卷和《河渠》三卷,本书就不以为然,认为江湖虽有利于灌溉,但最大的功效还在于漕运。因此它依马端临旧例,但并未完全抛弃王圻的内容,而是把与田赋有关者摘载于水利目内;对马端临疏之的各书院的设立情况,本书则仿王圻例附辑在《学校考》之中;《职官考》从许多纪传和历朝著录中搜集了许多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未载之内容。但是,清官修《续文献通考》的评语水平不高,在这方面不能与马端临相比。
清官修《续文献通考》有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本;清末浙江书局复刻本;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合刊本,这是目前最方便、最实用的版本;一九八八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了该书。
(一) 二百五十四卷本。明王圻撰。书成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王圻,字元翰,明上海人。嘉靖进士。最初官拜御史,后来擢湖广提学佥事、陕西布政司参议。晚年他埋头著述,著作除《续文献通考》之外,还有《洪州类稿》、《谥法通考》、《两浙盐志》、《海防志》、《三吴水利考》以及《稗史汇编》等。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因袭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参酌郑樵的《通志》,但比《文献通考》多出六门,即《节义考》、《谥法考》、《六书考》、《道统考》和《氏族考》,总计达三十考。另外,《续文献通考》在个别门内又比马端临《文献通考》多出了一些目,例如《田赋考》中增入了《黄河》三卷,《太湖三江》一卷和《河渠》三卷。从内容上看,《续文献通考》记事接《文献通考》,时间上起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凡辽、金、元之事均予叙次,特别是有关明代的部分,记载得最为详细。马端临《文献通考》略去了对各书院设立情况的记载,王圻认为此乃道学渊源所系。自宋代设立四大书院之后,元明时期的书院增置特别兴盛,王圻对此的记载亦较为详细。另外,王圻《续文献通考》还收入有人物。
王圻《续文献通考》既续《文献通考》,又兼有《通志》之长。该书史料丰富,特别是明代史料非常详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该书兼收人物,导致体例上有些杂乱。另外,该书有些史料欠缺考证,差错较多。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曾在松江府刊刻。因为其中有违碍清廷的记载,清代被列为禁书。清毛奇龄有《续文献通考补》四十八卷,为本书补充之作,但未刊行。如今已很难见到该书,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二) 二百五十卷本。清三通馆臣奉敕编。成书于公元1782年至1784年间(即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九年)。
清官修《续文献通考》是在王圻书的基础上另撰的,编修工作开始于乾隆十二年,历时二十多年才完成。官修《续文献通考》的体例仍按马端临《文献通考》来分类,但有略微的不同,即把《文献通考》的郊社分为郊社和郡祀两部分、宗庙分为宗庙和群庙两部分,这样总共二十六考,比《文献通考》多出两考。另外,该书卷首有凡例八则。在内容上,清官修《续文献通考》记事接马端临《文献通考》,时间起自宋宝庆元年,终于明崇祯十七年,汇集了宋、辽、金、元和明五代四百多年的史实。
本书史料以正史为主,参以杂说,议论则广采诸家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材料十分丰富,是了解宋、辽、金、元和明各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价值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该书广采马端临《文献通考》和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之内容,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王圻《续文献通考》,对马端临《文献通考》未详细记述者有所补正。例如,对王圻在《田赋考》中增加《黄河》三卷、《太湖三江》一卷和《河渠》三卷,本书就不以为然,认为江湖虽有利于灌溉,但最大的功效还在于漕运。因此它依马端临旧例,但并未完全抛弃王圻的内容,而是把与田赋有关者摘载于水利目内;对马端临疏之的各书院的设立情况,本书则仿王圻例附辑在《学校考》之中;《职官考》从许多纪传和历朝著录中搜集了许多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未载之内容。但是,清官修《续文献通考》的评语水平不高,在这方面不能与马端临相比。
清官修《续文献通考》有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本;清末浙江书局复刻本;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合刊本,这是目前最方便、最实用的版本;一九八八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了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