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
考证著作。一百卷。清王鸣盛撰。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西沚居士,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嘉庆二年(17年),江苏嘉定人。出身于明司业逢年之家,幼敏慧过人,曾从沈德潜受诗,又从惠栋问经义,遂通汉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因坐滥支驿马,左迁光禄寺卿。旋丁内艰,不再出仕。
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咿唔如寒士。钱大昕为其妹夫,常相互研讨学术。工诗,大抵以才哺学,以韵达情。古文不专一家,用欧、曾之、阐许、郑之义,有《诗文集》四十卷。著《尚书后案》三十卷,专述郑康成之学。又著《周礼军赋税》四卷,发明郑氏之旨。撰《蛾术编》一百卷,有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十目,仿王应麟、顾炎武之意,而援引尤博。
《十七史商榷》,“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十七史之名,初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十三史,再加上《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明人毛晋的汲古阁刻有十七史,其实只有十五种,缺《唐书》、《五代史》,仍沿用十七史之名。王鸣盛认为,毛晋主刻之书,并未精校一遍,“于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以成是书,故名商榷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王鸣盛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读之不勤而轻著,恐著且多妄矣。他长期以来,常独处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读,也随读随校。甚至购借善本,再三校勘。并搜罗杂史稗说野乘、山经地志、谱谍簿录,以及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钟鼎尊彝之颖识,山林冢墓,祠庙伽兰、碑碣断阙之文,尽取以供佐证,相互检照,以考其典制事迹之实。起初,鸣盛将所考者,记于书的上下空处,字如黑蚁,久之皆满,旋誊抄于别帙,都为一编,而成本书。
计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总九十八卷。别论史家义例崖略为缀言二卷,合计一百卷。
王鸣盛说,史家所记典制,有得有失。读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也。但考其典制之实,俾数千百年建置沿革,了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自择。事迹有美有恶,读史者也不必强立文法,擅加与夺,以为褒贬。但当考其事迹之实,俾年经事纬,部居州次,纪载之异同,一一条析无疑,而后褒贬听之于天下公论。他还主张,“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王鸣盛的《商榷》卷一,有《史记》集解分八十卷、索隐正义皆单行、迁字子长、子长游踪、《史记》所本、《史记》朔立体例、十篇有录无书、褚先生补《史记》、徐广音义、裴注所采、裴注下半部简略、索隐改补皆非,对《史记》一书的作者、注家、本书体例、取材等,做了具体考证。
又如卷十八,有地理论古、十三部、刺史察藩国、刺史权重秩卑、刺史隶属御史中丞、郡国官简、汉制依秦制而变、刺史太守屡更、太守别称、守尉改名,对汉代的郡国、刺史等地方行政官制与监察制度,做了考证研究。如郡国官简条,“十三部分为郡国一百三。其属有蛮夷者曰道。公主所食曰邑,侯即封为侯国。每部有刺史,每郡有太守、守之下则都尉与丞。”“每县有令,小县称长。令长之下有丞尉。汉官长数,据表有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郡国官其简如此。至于令史掾属多有通经术至卿相者。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其非长吏而代长吏治民,又未尝概从简省也。”王氏还就此议论,“盖其时风气犹朴,故能成治。若后世之吏员,其中固无人材,而所谓里长、保正、总甲、牌头者,又乌可多设焉。”
在《商榷》一书中,王鸣盛并不局限于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的校勘史籍之事,时有议论。他颂扬范晔,“史裁如范(晔),千古能有几人?”(卷三八《后汉书·翟公巽重修》)称《资治通鉴》一书,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卷一百《辍言·资治通鉴上续左传》)。他批评李延寿的《南史》、《北史》,“庇病百出,不可胜言”、“甚少条理”、“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七八” (卷五三《新唐书过誉南北史》)。王鸣盛还指责《晋书·王导传》“多溢美”之词,“所谓翼载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导之庸鄙无耻甚矣”(卷五○《晋书·王导传多溢美》)。
王氏在的驰骋议论,可见其论项羽的四谬,“项民谬计凡四。方项梁起江东、渡江而西,并诸军连战胜,及陈涉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天下之望已系于项梁。若不立楚怀王孙心即其盾破死于章邯之手,而项羽收其余烬,大可以制天下。范增首倡议立怀王,其后步步为其掣肘。使沛公入关,羽得负约名,杀之江中,得弑主名,增计最拙,大误项氏,谬一。(郦生劝立六国后,张良借前著,筹其不可。在刘如此,在项何独不然)章邯破灭项梁,羽之仇也,乃许之盟,与之和好,立之为王。此事,秦民已不服,又诈坑降卒二十万,失秦民心,谬二。弃关中不都,而东归,乃三分关中,王章邯及其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以距汉,岂知三人诈秦民降诸侯被坑,民怒之刺骨,安肯为守,坐使汉还定三秦如反掌,谬三。汉之败彭城,诸侯皆与楚背汉,范增劝急围汉王荥阳。范增诸所为项王计划,惟此最得,乃又听汉反间逐增,使军心懈解,失汉王,谬四”。(卷二《史记·项民谬计四》)这些见解,多有可参考之处。
《十七史商榷》,收入《广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十七史商榷》,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洞草堂刻本、光绪六年(1880年)末,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一九五七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光绪本。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西沚居士,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嘉庆二年(17年),江苏嘉定人。出身于明司业逢年之家,幼敏慧过人,曾从沈德潜受诗,又从惠栋问经义,遂通汉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因坐滥支驿马,左迁光禄寺卿。旋丁内艰,不再出仕。
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咿唔如寒士。钱大昕为其妹夫,常相互研讨学术。工诗,大抵以才哺学,以韵达情。古文不专一家,用欧、曾之、阐许、郑之义,有《诗文集》四十卷。著《尚书后案》三十卷,专述郑康成之学。又著《周礼军赋税》四卷,发明郑氏之旨。撰《蛾术编》一百卷,有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十目,仿王应麟、顾炎武之意,而援引尤博。
《十七史商榷》,“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十七史之名,初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十三史,再加上《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明人毛晋的汲古阁刻有十七史,其实只有十五种,缺《唐书》、《五代史》,仍沿用十七史之名。王鸣盛认为,毛晋主刻之书,并未精校一遍,“于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以成是书,故名商榷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王鸣盛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读之不勤而轻著,恐著且多妄矣。他长期以来,常独处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读,也随读随校。甚至购借善本,再三校勘。并搜罗杂史稗说野乘、山经地志、谱谍簿录,以及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钟鼎尊彝之颖识,山林冢墓,祠庙伽兰、碑碣断阙之文,尽取以供佐证,相互检照,以考其典制事迹之实。起初,鸣盛将所考者,记于书的上下空处,字如黑蚁,久之皆满,旋誊抄于别帙,都为一编,而成本书。
计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总九十八卷。别论史家义例崖略为缀言二卷,合计一百卷。
王鸣盛说,史家所记典制,有得有失。读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也。但考其典制之实,俾数千百年建置沿革,了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自择。事迹有美有恶,读史者也不必强立文法,擅加与夺,以为褒贬。但当考其事迹之实,俾年经事纬,部居州次,纪载之异同,一一条析无疑,而后褒贬听之于天下公论。他还主张,“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王鸣盛的《商榷》卷一,有《史记》集解分八十卷、索隐正义皆单行、迁字子长、子长游踪、《史记》所本、《史记》朔立体例、十篇有录无书、褚先生补《史记》、徐广音义、裴注所采、裴注下半部简略、索隐改补皆非,对《史记》一书的作者、注家、本书体例、取材等,做了具体考证。
又如卷十八,有地理论古、十三部、刺史察藩国、刺史权重秩卑、刺史隶属御史中丞、郡国官简、汉制依秦制而变、刺史太守屡更、太守别称、守尉改名,对汉代的郡国、刺史等地方行政官制与监察制度,做了考证研究。如郡国官简条,“十三部分为郡国一百三。其属有蛮夷者曰道。公主所食曰邑,侯即封为侯国。每部有刺史,每郡有太守、守之下则都尉与丞。”“每县有令,小县称长。令长之下有丞尉。汉官长数,据表有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郡国官其简如此。至于令史掾属多有通经术至卿相者。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其非长吏而代长吏治民,又未尝概从简省也。”王氏还就此议论,“盖其时风气犹朴,故能成治。若后世之吏员,其中固无人材,而所谓里长、保正、总甲、牌头者,又乌可多设焉。”
在《商榷》一书中,王鸣盛并不局限于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的校勘史籍之事,时有议论。他颂扬范晔,“史裁如范(晔),千古能有几人?”(卷三八《后汉书·翟公巽重修》)称《资治通鉴》一书,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卷一百《辍言·资治通鉴上续左传》)。他批评李延寿的《南史》、《北史》,“庇病百出,不可胜言”、“甚少条理”、“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七八” (卷五三《新唐书过誉南北史》)。王鸣盛还指责《晋书·王导传》“多溢美”之词,“所谓翼载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导之庸鄙无耻甚矣”(卷五○《晋书·王导传多溢美》)。
王氏在的驰骋议论,可见其论项羽的四谬,“项民谬计凡四。方项梁起江东、渡江而西,并诸军连战胜,及陈涉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天下之望已系于项梁。若不立楚怀王孙心即其盾破死于章邯之手,而项羽收其余烬,大可以制天下。范增首倡议立怀王,其后步步为其掣肘。使沛公入关,羽得负约名,杀之江中,得弑主名,增计最拙,大误项氏,谬一。(郦生劝立六国后,张良借前著,筹其不可。在刘如此,在项何独不然)章邯破灭项梁,羽之仇也,乃许之盟,与之和好,立之为王。此事,秦民已不服,又诈坑降卒二十万,失秦民心,谬二。弃关中不都,而东归,乃三分关中,王章邯及其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以距汉,岂知三人诈秦民降诸侯被坑,民怒之刺骨,安肯为守,坐使汉还定三秦如反掌,谬三。汉之败彭城,诸侯皆与楚背汉,范增劝急围汉王荥阳。范增诸所为项王计划,惟此最得,乃又听汉反间逐增,使军心懈解,失汉王,谬四”。(卷二《史记·项民谬计四》)这些见解,多有可参考之处。
《十七史商榷》,收入《广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十七史商榷》,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洞草堂刻本、光绪六年(1880年)末,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一九五七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光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