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唐前文章总集。七百四十六卷。清严可均编。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成书。
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庆举人,曾任建德县教谕。著有《铁桥金石录》等。嘉庆十三年,清朝开《全唐文》馆,严可均因未被邀请,于心不甘,便独自发奋,把自古至隋的文章,无论鸿篇巨制,还是孤句残文,全部收入,完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历时二十七年。此书成了《全唐文》的前接部分。
全书分《全上古三代文》十六卷、《全秦文》一卷、《全汉文》六十三卷、《全后汉文》一百○六卷、《全三国文》七十五卷、《全晋文》一百六十七卷、《全宋文》六十四卷、《全齐文》二十六卷、《全梁文》七十四卷、《全陈文》十八卷、《全后魏文》六十卷、《全北齐文》十卷、《全后周文》二十四卷、《全隋文》三十六卷、《先唐文》一卷及《韵编全文姓名》五卷,共七百四十六卷,包括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本书参照《古文苑》、《文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以及金石碑刻而辑成。本书不收经、史、子部,只收经传中所载的誓诰箴铭及佚经经文、史序、史评和佚史的论赞、已佚的子书逸文。本书按朝代顺序编排文章。每一个朝代中,按帝王、后妃、宗室、国初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的顺序编排。
本书是一部资料书,搜集极全,作家数量相当于有文集作家总数的一百倍,编者亦辑录了一些名家佚文。在严可均之前,有一些人辑录过刘向的《别录》佚文,但没人全面收集过他的作品,严可均则从《古文苑》、《艺文类聚》等大量著作中,辑刘向作品五卷之多,为研究刘向提供了宝贵资料。孔稚圭的作品原只在《文选》里存《北山移文》和《南齐书》里有几篇奏疏,本书则搜集了他十几篇作品。在收集断篇残简时,编者也注意校勘辩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曹植集》中收有《曹苍舒谏》一篇,编者根据《艺文类聚》和《古文苑》考定这篇为曹丕所作,便编入魏文帝卷。由于本书卷帙浩繁,难免有漏误。清杨守敬在日本得到《文镜秘府论》、《文馆词林》,在朝鲜得到《东古文存》,为本书补了上千条。《列子·天瑞》注引何晏《道论》、《世说新语·赏誉》注引谢鲲《元化论序》等都没收。西晋杨泉著名的《物理论》也被漏掉了。《全后魏文》误收了北齐后主的文字。
从道光末年起,有人就对严可均编本书提出了质疑,有的说是孙星衍所辑,有的说是李兆洛“终其事”,或说是孙星衍辑,李、严参校。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本书由严可均辑成初稿,孙星衍、李兆洛先后参与补辑,最后又由严可均独立完成的。本书脱稿后未能印行,严可均死后,道光二十三年,手稿被安蒋壑得,他编一百○三卷刻印,未全刻。后手稿流落到上海书肆,最后为广东知府方功惠得。光绪十三年,王毓藻在广州见到此书,汇集了一批文人,用七年时间整理校勘八遍,刻印了全书。
此书原稿现存上海市图书馆。原书编成后未刻印,清光绪年间,由广东广雅书局,集中人力,经八次校对,用八年功夫,方才初刊,上海医学书局曾影印断句付印。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又影印断句付印。一九六五年再版重印。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新编目录,又编了作者姓名索引。
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庆举人,曾任建德县教谕。著有《铁桥金石录》等。嘉庆十三年,清朝开《全唐文》馆,严可均因未被邀请,于心不甘,便独自发奋,把自古至隋的文章,无论鸿篇巨制,还是孤句残文,全部收入,完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历时二十七年。此书成了《全唐文》的前接部分。
全书分《全上古三代文》十六卷、《全秦文》一卷、《全汉文》六十三卷、《全后汉文》一百○六卷、《全三国文》七十五卷、《全晋文》一百六十七卷、《全宋文》六十四卷、《全齐文》二十六卷、《全梁文》七十四卷、《全陈文》十八卷、《全后魏文》六十卷、《全北齐文》十卷、《全后周文》二十四卷、《全隋文》三十六卷、《先唐文》一卷及《韵编全文姓名》五卷,共七百四十六卷,包括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本书参照《古文苑》、《文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以及金石碑刻而辑成。本书不收经、史、子部,只收经传中所载的誓诰箴铭及佚经经文、史序、史评和佚史的论赞、已佚的子书逸文。本书按朝代顺序编排文章。每一个朝代中,按帝王、后妃、宗室、国初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的顺序编排。
本书是一部资料书,搜集极全,作家数量相当于有文集作家总数的一百倍,编者亦辑录了一些名家佚文。在严可均之前,有一些人辑录过刘向的《别录》佚文,但没人全面收集过他的作品,严可均则从《古文苑》、《艺文类聚》等大量著作中,辑刘向作品五卷之多,为研究刘向提供了宝贵资料。孔稚圭的作品原只在《文选》里存《北山移文》和《南齐书》里有几篇奏疏,本书则搜集了他十几篇作品。在收集断篇残简时,编者也注意校勘辩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曹植集》中收有《曹苍舒谏》一篇,编者根据《艺文类聚》和《古文苑》考定这篇为曹丕所作,便编入魏文帝卷。由于本书卷帙浩繁,难免有漏误。清杨守敬在日本得到《文镜秘府论》、《文馆词林》,在朝鲜得到《东古文存》,为本书补了上千条。《列子·天瑞》注引何晏《道论》、《世说新语·赏誉》注引谢鲲《元化论序》等都没收。西晋杨泉著名的《物理论》也被漏掉了。《全后魏文》误收了北齐后主的文字。
从道光末年起,有人就对严可均编本书提出了质疑,有的说是孙星衍所辑,有的说是李兆洛“终其事”,或说是孙星衍辑,李、严参校。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本书由严可均辑成初稿,孙星衍、李兆洛先后参与补辑,最后又由严可均独立完成的。本书脱稿后未能印行,严可均死后,道光二十三年,手稿被安蒋壑得,他编一百○三卷刻印,未全刻。后手稿流落到上海书肆,最后为广东知府方功惠得。光绪十三年,王毓藻在广州见到此书,汇集了一批文人,用七年时间整理校勘八遍,刻印了全书。
此书原稿现存上海市图书馆。原书编成后未刻印,清光绪年间,由广东广雅书局,集中人力,经八次校对,用八年功夫,方才初刊,上海医学书局曾影印断句付印。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又影印断句付印。一九六五年再版重印。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新编目录,又编了作者姓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