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家赋钞
先秦至南北朝辞赋选集。六卷。清张惠言选辑。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刻成书。
张惠言,字皋文。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充实馆纂修官。六年散馆,奉职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卒于官。少时受《易》,即通大义。为词赋,尝拟扬雄、司马相如之文;及壮,又学韩愈、欧阳修。为常州派词的创始人,与恽敬同为阳湖派之首。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并编有《词选》及本书。
本书收录自先秦至隋以前辞赋共七十家,二百零六篇,分为六卷:卷一为楚辞,收录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淮南小山《招隐士》等十二家八十二篇;卷二收录荀况赋六篇,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九篇及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汉代赋家六人十二篇;卷三收录汉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彪《北征赋》,班固《两都赋》等十七家二十六篇;卷四收录汉张衡《二京赋》,祢衡《鹦鹉赋》等七家十三篇,魏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等八家十一篇;卷五收录晋陆机《文赋》,左思《三都赋》等十一家二十二篇;卷六收录宋鲍照等五家八篇,齐张融一篇,梁江淹《去故乡赋》、《别赋》、《恨赋》等四家十一篇,陈江总一篇,北周庾信《枯树赋》、《哀江南赋》、《小园赋》、《春赋》共四篇。大抵按年代编排作者,于同类选本中,所收较为繁富,且选择严谨,大多为辞赋名篇,正如编者序中所言,“通人硕士先代所传,奇辞奥旨,备于此矣”,是一部较好的辞赋选集。编者还于序中概述了赋体流变,大抵以荀卿、屈原为作赋之祖,谓屈赋本于《诗》,荀卿出于《礼》,后世各家,皆亦源于前人。本书的选录标准在于“统平志”,而此“志”又须“归乎正”,即以儒家的诗义为依归。采用钟嵘《诗品》推本溯源的方法,简要品评入选各家作品,以屈原作品为最高标准。编者少好《文选》辞赋,后来专意治《周易》、《仪礼》诸经,并从事古文写作,同时兼治词学,创立“常州派词”。本书大概就是编者自学与讲学所用。由于编者未及定稿即告谢世,所以本书虽有校语评注,但多寡不均,只录原文的篇什甚多。
本书手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者友人康绍镛于道光元年(1821年)编辑并刊刻了这部未完稿的遗著。后来,朱锦绶等人参校各书,作有《赋钞札记》六卷,苴补稿本及康刻本之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重刻本,并附刊《札记》,此即江苏书局重刻学古堂校读本。
张惠言,字皋文。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充实馆纂修官。六年散馆,奉职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卒于官。少时受《易》,即通大义。为词赋,尝拟扬雄、司马相如之文;及壮,又学韩愈、欧阳修。为常州派词的创始人,与恽敬同为阳湖派之首。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并编有《词选》及本书。
本书收录自先秦至隋以前辞赋共七十家,二百零六篇,分为六卷:卷一为楚辞,收录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淮南小山《招隐士》等十二家八十二篇;卷二收录荀况赋六篇,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九篇及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汉代赋家六人十二篇;卷三收录汉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彪《北征赋》,班固《两都赋》等十七家二十六篇;卷四收录汉张衡《二京赋》,祢衡《鹦鹉赋》等七家十三篇,魏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等八家十一篇;卷五收录晋陆机《文赋》,左思《三都赋》等十一家二十二篇;卷六收录宋鲍照等五家八篇,齐张融一篇,梁江淹《去故乡赋》、《别赋》、《恨赋》等四家十一篇,陈江总一篇,北周庾信《枯树赋》、《哀江南赋》、《小园赋》、《春赋》共四篇。大抵按年代编排作者,于同类选本中,所收较为繁富,且选择严谨,大多为辞赋名篇,正如编者序中所言,“通人硕士先代所传,奇辞奥旨,备于此矣”,是一部较好的辞赋选集。编者还于序中概述了赋体流变,大抵以荀卿、屈原为作赋之祖,谓屈赋本于《诗》,荀卿出于《礼》,后世各家,皆亦源于前人。本书的选录标准在于“统平志”,而此“志”又须“归乎正”,即以儒家的诗义为依归。采用钟嵘《诗品》推本溯源的方法,简要品评入选各家作品,以屈原作品为最高标准。编者少好《文选》辞赋,后来专意治《周易》、《仪礼》诸经,并从事古文写作,同时兼治词学,创立“常州派词”。本书大概就是编者自学与讲学所用。由于编者未及定稿即告谢世,所以本书虽有校语评注,但多寡不均,只录原文的篇什甚多。
本书手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者友人康绍镛于道光元年(1821年)编辑并刊刻了这部未完稿的遗著。后来,朱锦绶等人参校各书,作有《赋钞札记》六卷,苴补稿本及康刻本之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重刻本,并附刊《札记》,此即江苏书局重刻学古堂校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