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
思想著作。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李贽,号卓吾(笃吾),又称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回族。本姓林。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不仕,从事讲学和著述。其学说思想敢于反抗正统,敢于直抒己见。终为官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逮捕入狱,后自杀于狱中。撰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初谭集》等。
《藏书》亦称《李氏藏书》。取材于历代政史,载录了战国至元亡的历史人物约八百名。他按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加以分类。第一至八卷讲帝王。大概按历史进程为序。第九卷至十二卷专论大臣,称为《大臣传》。第十三至三十一为《名臣传》。第三十二至四十六卷为《儒臣传》。第四十七至五十六卷为《武臣传》。第五十七至五十九为《贼臣传》。第六十至六十四为《亲臣传》。第六十五卷论近臣。最后三卷论外臣。
第一至八卷中,对自古以来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评价中即有该人的事迹,也有民间对他的传说。许多论点都独树一帜。该卷即可以作为历史书而读,也可以作为人物传记来考察。作者在总论中说:“一治一乱若循环。自战国以来,不知凡几治几乱矣。”又说:“人生斯世,惟是质、文两者。两者之生,原于治乱。其治也,乱之终而治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得不质者也。非矫也。其积渐而至于文也。治之极而乱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能不文者也。”这段文字实际是作者对历史的精辟总结。
作者把大臣分为五种并进行评论:因时大臣:“无作为之迹,遐哉貌呼不可尚矣。”忍辱大臣:“亦妙于趋时。”结主大臣:“尤贵于含垢。”又说:“此非休休有容者不能也,而要其实,皆本之于至诚,恶能疆之哉!”这说明,只有容人大臣和忠诚大臣才是国之栋梁。
在名臣传中,作者将诸名臣按其所学所用及个人之贡献分为八种:经世名臣,疆主名臣、富国名臣、讽谏名臣、循良名臣、才力名臣、智谋名臣、直接名臣。作者将儒臣分为德行门、文学门。德行门又分为德业儒臣和行业儒臣。文学门又分为词学名臣(如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史学儒臣(如司马谈、郑樵等);数学儒臣(如李淳风、郭璞、朱建平等);经学儒臣(如程颐、董仲舒等);艺学儒臣(如王羲之等)。《武臣传》分为“大将”(如宗泽、岳飞)、名将(如田单),贤将(如邓禹、关羽等)。《贼臣传》分为盗贼(如唐黄巢)。妖贼(如黄巾军首领张角)。贪贼(如宋蔡京),反贼(如李怀光),残贼(如唐裴延龄),逆贼(如董卓、安禄山),奸贼(如唐李林甫)。《亲臣传》中包括太子、王宗室、后妃、外戚、公主。另外还有近臣(如宦官、嬖幸、方士)外臣包括时隐外臣、身隐外臣和心隐外臣等。
《藏书》把秦始皇评价为“千古一帝”是持赞扬的态度。把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窦建德列入《世纪》,与历代帝王并列,这是他独到的一面。但他却把黄巢列为《盗贼》,这说明他对农民起义是持不同的态度的。该书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是非。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他认为,评论是非的标准不能以一人之言而定。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是非之标准是相异的。他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对人生哲理的认识是认为“自私”是人之天性。他认为,农夫若无私心,则田地荒废。工匠若无私心,则技术无从形成。学者若无私心,则荒废学业。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其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必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由于生存是人之本能,因而,由于无止境地追求生活标准,而产生和强化了人的私心。所以他认为私心是人之本能,由此得出结论,人首先是为自己而生活的。并说:“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随召之,必不来矣。”这说明,即使是作官之人,若不给以俸禄,他也不会去当这个官的。就连孔子也不免于私心。
《藏书》中的许多论点都不符合当时的正统观点。作者自知该书与世不相入,所以说,“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故名之曰《藏书》。著者正因该书而招祸,以至直到清代仍被列入禁书。
《藏书》最早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后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补刻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据二种版本互为参校,断句整理出版新本,一九七四年修订重印。《续藏书》取材于明代的人物传记和文集,记述了神宗以前明代人物约五百余名。该书又称为《李氏续藏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维俨刻本。明陈仁锡评本。一九五九年张光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一九七四年北京中华书局将之与《藏书》同印共出版六册。
李贽,号卓吾(笃吾),又称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回族。本姓林。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不仕,从事讲学和著述。其学说思想敢于反抗正统,敢于直抒己见。终为官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逮捕入狱,后自杀于狱中。撰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初谭集》等。
《藏书》亦称《李氏藏书》。取材于历代政史,载录了战国至元亡的历史人物约八百名。他按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加以分类。第一至八卷讲帝王。大概按历史进程为序。第九卷至十二卷专论大臣,称为《大臣传》。第十三至三十一为《名臣传》。第三十二至四十六卷为《儒臣传》。第四十七至五十六卷为《武臣传》。第五十七至五十九为《贼臣传》。第六十至六十四为《亲臣传》。第六十五卷论近臣。最后三卷论外臣。
第一至八卷中,对自古以来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评价中即有该人的事迹,也有民间对他的传说。许多论点都独树一帜。该卷即可以作为历史书而读,也可以作为人物传记来考察。作者在总论中说:“一治一乱若循环。自战国以来,不知凡几治几乱矣。”又说:“人生斯世,惟是质、文两者。两者之生,原于治乱。其治也,乱之终而治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得不质者也。非矫也。其积渐而至于文也。治之极而乱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能不文者也。”这段文字实际是作者对历史的精辟总结。
作者把大臣分为五种并进行评论:因时大臣:“无作为之迹,遐哉貌呼不可尚矣。”忍辱大臣:“亦妙于趋时。”结主大臣:“尤贵于含垢。”又说:“此非休休有容者不能也,而要其实,皆本之于至诚,恶能疆之哉!”这说明,只有容人大臣和忠诚大臣才是国之栋梁。
在名臣传中,作者将诸名臣按其所学所用及个人之贡献分为八种:经世名臣,疆主名臣、富国名臣、讽谏名臣、循良名臣、才力名臣、智谋名臣、直接名臣。作者将儒臣分为德行门、文学门。德行门又分为德业儒臣和行业儒臣。文学门又分为词学名臣(如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史学儒臣(如司马谈、郑樵等);数学儒臣(如李淳风、郭璞、朱建平等);经学儒臣(如程颐、董仲舒等);艺学儒臣(如王羲之等)。《武臣传》分为“大将”(如宗泽、岳飞)、名将(如田单),贤将(如邓禹、关羽等)。《贼臣传》分为盗贼(如唐黄巢)。妖贼(如黄巾军首领张角)。贪贼(如宋蔡京),反贼(如李怀光),残贼(如唐裴延龄),逆贼(如董卓、安禄山),奸贼(如唐李林甫)。《亲臣传》中包括太子、王宗室、后妃、外戚、公主。另外还有近臣(如宦官、嬖幸、方士)外臣包括时隐外臣、身隐外臣和心隐外臣等。
《藏书》把秦始皇评价为“千古一帝”是持赞扬的态度。把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窦建德列入《世纪》,与历代帝王并列,这是他独到的一面。但他却把黄巢列为《盗贼》,这说明他对农民起义是持不同的态度的。该书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是非。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他认为,评论是非的标准不能以一人之言而定。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是非之标准是相异的。他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对人生哲理的认识是认为“自私”是人之天性。他认为,农夫若无私心,则田地荒废。工匠若无私心,则技术无从形成。学者若无私心,则荒废学业。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其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必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由于生存是人之本能,因而,由于无止境地追求生活标准,而产生和强化了人的私心。所以他认为私心是人之本能,由此得出结论,人首先是为自己而生活的。并说:“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随召之,必不来矣。”这说明,即使是作官之人,若不给以俸禄,他也不会去当这个官的。就连孔子也不免于私心。
《藏书》中的许多论点都不符合当时的正统观点。作者自知该书与世不相入,所以说,“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故名之曰《藏书》。著者正因该书而招祸,以至直到清代仍被列入禁书。
《藏书》最早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后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补刻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据二种版本互为参校,断句整理出版新本,一九七四年修订重印。《续藏书》取材于明代的人物传记和文集,记述了神宗以前明代人物约五百余名。该书又称为《李氏续藏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维俨刻本。明陈仁锡评本。一九五九年张光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一九七四年北京中华书局将之与《藏书》同印共出版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