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管见
哲学论著。一卷。明何瑭撰。成书年代不详。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生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著有《柏斋集》,书旨以存心为主,以格物致知为先。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阴阳管见》为其哲学上的代表著作。据其自序,乃经三十五年学问思考方成。首两段为总旨,解释其宇宙本体论,以为造化之道,可归之为一阴一阳。“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有形阴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此二者结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并以为这一道理是很精微难通的,如果理解了它,便鬼神之幽,人物之著,乃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等的蕴义,都能一以贯之而通晓了。落实得具体些,则是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并且“天,阳之阳也,故神而无形;地,阴之阴也,故形而不神。”
以下各段均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通过解答“或曰”来展开和解释自己的理论。有人问:水属阴,流而不息,怎么能说它是静的呢?撰者以为,流动并不是水的本质,“体疑性静”,才是它的本体。水流动是天、火引起的运动。有人问:天有定形,日月星辰在其中万古不变,怎么能说天是无形的呢?撰者以为,天一方面有形,另一方面又有日月星辰等的盈缩变化,因而说它是无形的。因为无形,才有盈缩变化。有人问:“天地水火”恐怕不足以概括“造化”的义蕴,不如以“阴阳”这一更抽象的概念来统一为好?撰者以为所说的“阴阳”,是一个虚名,“天地水火”是它的实体。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因而说天地水火不足以说明造化的义蕴,那是没有深究其中事理。“天载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意全在其中了。有人问:《易大传》曾也说乾静专而动直直,坤静翕动辟。你为什么说天专为动,地专为静,你凭什么这样说。撰者答到,《易大传》中所说的专是就“乾坤交不交”而言,乾有时不“交”,所以说坤是静的,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动的,坤有时不受乾之“交”,所以本体依然是静的。有人问,你说的天为阳、地为阴的观点是否与《易大传》上所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不一致?撰者以为只要深入思考,便可知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有人问:你以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怎样?撰者以为周子谈太极,其中关于阴阳相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两者当有其本体的独立性,只能相依而不能相生。有人问,周敦颐关于阴阳谓之道的理论如何?撰者以为周子的理论是似而非,因为他将天看作是太极的全体,而将地看作是天的分体,因而是误甚。太极图是性理学说之首,因而务必辨清这一错误认识。有人问,你对张载《正蒙》、邵雍《皇极经世》有什么看法,撰者一一作了辨正。有人问,你说你的理论都出于伏羲的《易》说,它的详细情况如何呢?撰者简要地介绍了一些主要的方面,并认为其关于阴阳的说法甚为明顺。自己不敢妄断,因而暂且“发此意,以待再来之伏羲正焉。”最后又画一太极图,来辅证表明伏羲的阴阳说。
该书有《百陵学山》本及《学海类编》本。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生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著有《柏斋集》,书旨以存心为主,以格物致知为先。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阴阳管见》为其哲学上的代表著作。据其自序,乃经三十五年学问思考方成。首两段为总旨,解释其宇宙本体论,以为造化之道,可归之为一阴一阳。“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有形阴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此二者结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并以为这一道理是很精微难通的,如果理解了它,便鬼神之幽,人物之著,乃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等的蕴义,都能一以贯之而通晓了。落实得具体些,则是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并且“天,阳之阳也,故神而无形;地,阴之阴也,故形而不神。”
以下各段均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通过解答“或曰”来展开和解释自己的理论。有人问:水属阴,流而不息,怎么能说它是静的呢?撰者以为,流动并不是水的本质,“体疑性静”,才是它的本体。水流动是天、火引起的运动。有人问:天有定形,日月星辰在其中万古不变,怎么能说天是无形的呢?撰者以为,天一方面有形,另一方面又有日月星辰等的盈缩变化,因而说它是无形的。因为无形,才有盈缩变化。有人问:“天地水火”恐怕不足以概括“造化”的义蕴,不如以“阴阳”这一更抽象的概念来统一为好?撰者以为所说的“阴阳”,是一个虚名,“天地水火”是它的实体。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因而说天地水火不足以说明造化的义蕴,那是没有深究其中事理。“天载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意全在其中了。有人问:《易大传》曾也说乾静专而动直直,坤静翕动辟。你为什么说天专为动,地专为静,你凭什么这样说。撰者答到,《易大传》中所说的专是就“乾坤交不交”而言,乾有时不“交”,所以说坤是静的,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动的,坤有时不受乾之“交”,所以本体依然是静的。有人问,你说的天为阳、地为阴的观点是否与《易大传》上所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不一致?撰者以为只要深入思考,便可知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有人问:你以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怎样?撰者以为周子谈太极,其中关于阴阳相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两者当有其本体的独立性,只能相依而不能相生。有人问,周敦颐关于阴阳谓之道的理论如何?撰者以为周子的理论是似而非,因为他将天看作是太极的全体,而将地看作是天的分体,因而是误甚。太极图是性理学说之首,因而务必辨清这一错误认识。有人问,你对张载《正蒙》、邵雍《皇极经世》有什么看法,撰者一一作了辨正。有人问,你说你的理论都出于伏羲的《易》说,它的详细情况如何呢?撰者简要地介绍了一些主要的方面,并认为其关于阴阳的说法甚为明顺。自己不敢妄断,因而暂且“发此意,以待再来之伏羲正焉。”最后又画一太极图,来辅证表明伏羲的阴阳说。
该书有《百陵学山》本及《学海类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