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集
诗文别集。十卷。嵇康撰。今见最早有明嘉靖间刊本。一九二四年有鲁迅辑校本。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谯郡(今安徽宿县)人。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杀。能文、工诗、善音乐,为“竹林七贤”之首。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四言诗也很有特色,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
是集分十卷,计诗一卷,文九卷。第一卷收诗六十首。卷二至卷十前部分为各体文章。卷十后另附有前人《嵇康集跋》和鲁迅的《跋》、《逸文考》、《著作考》等。
集中所收诗歌,大多数是四言体。内容多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也有一些诗,则明显地表现愤世疾俗的感情。代表作是《幽愤诗》,为嵇康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作,表现其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自知这是招致“谤议”的原因,而略有自悔意,但终不肯改变素志,还要“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表示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态度和决心。嵇康的诗,与他清高孤傲、正直坦荡的个性相呼应,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揭露时弊,横议是非,不留情面,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作品善用比兴,寄孤愤于言外,托喻清远。对于嵇诗的艺术风格,刘勰、钟嵘都有精当的评价:刘勰说他“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他“过为峻切,然托喻清远”(《诗品》)。
嵇康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代表作是书信体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给昔日友人山涛的。山涛曾与嵇康、吕安为友,同为“竹林七贤”中人,但他后来转仕司马氏,并在离任吏部郎之前,欲举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书中说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表示自己不愿出仕的坚决意志。书中流露出不满司马昭阴谋篡魏的情绪,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还有一些篇制较长的论说文,如名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这些文章论及哲学、政治、伦理、音乐诸方面,其中颇多新说胜解。鲁迅赞其论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嵇康的诗文集,梁以前有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今存刊本以明嘉靖年间黄省曾辑刻的十卷本为最早。另有明吴宽丛书堂钞本,与黄本同出于宋十卷本,但比黄本多存诗七首,共六十首,文字讹误也少些。明代中,后期常见的刻本有,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等,大体都出自黄省曾刻本。清代有陆心源皕宋楼钞本,则出自吴宽丛书堂钞本。1924年,鲁迅以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燮、张溥等五家明刻本参校,并用《三国志》裴注、《晋书》、《文选》李善注,《世说新语》刘注及多种类书时《嵇康集》作了大量他校。此本校勘精审,去取严谨,文中校记也比较简明,是《嵇康集》校本中最好的本子。
《嵇康集》注本有戴明扬教授的《嵇康集校注》。书中正文,依从明代黄省曾嘉靖四年(1525年)仿宋刻本,而以别本及诸书引载者校之,并注出校记。注文先列出旧注、次加戴注,并将明、清诸人评语,附载于各篇之后。此书校勘部分参阅了鲁迅、叶渭清两家校本,有一定价值,但往往偏信旧校“为旧校所敝”(鲁迅语),因而有许多不精当之处。注释、摘评部分却弥足参考。这部分主要特点是,征引繁富、释义准确。凡《文选》所载,戴本则先引李善注,后加自己补注;《文选》未收的,则于每两句下征引典籍,注其出处,释其字义,并在每首诗文后附上集录的前人评语,评语的征引也力求丰富。如卷一《幽愤诗》末,引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苏轼语、刘克庄《后村诗话》、李贽《焚书》、孙《文选评》、沈德潜《古诗源》、何焯《文选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方庭珪《文选集成》等八条,卷五《声无哀乐论》末引了《文心雕龙》、黄道周《声无哀乐辨》、余元熹《汉魏名文乘》、曹宗璠《驳声无哀乐论》等四条,字数达数千字。这些评语基本照录原文,不作删节,很便读者参考。
常见的《嵇康集》辑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即黄省曾刻本),《鲁迅全集》本(即鲁迅校本)。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校本》有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此本着力于正文字、理旧说、是一部研究嵇原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本子。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魏景元三年(262年)。谯郡(今安徽宿县)人。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被杀。能文、工诗、善音乐,为“竹林七贤”之首。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四言诗也很有特色,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
是集分十卷,计诗一卷,文九卷。第一卷收诗六十首。卷二至卷十前部分为各体文章。卷十后另附有前人《嵇康集跋》和鲁迅的《跋》、《逸文考》、《著作考》等。
集中所收诗歌,大多数是四言体。内容多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也有一些诗,则明显地表现愤世疾俗的感情。代表作是《幽愤诗》,为嵇康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作,表现其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自知这是招致“谤议”的原因,而略有自悔意,但终不肯改变素志,还要“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表示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态度和决心。嵇康的诗,与他清高孤傲、正直坦荡的个性相呼应,一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揭露时弊,横议是非,不留情面,表现出清峻警峭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作品善用比兴,寄孤愤于言外,托喻清远。对于嵇诗的艺术风格,刘勰、钟嵘都有精当的评价:刘勰说他“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他“过为峻切,然托喻清远”(《诗品》)。
嵇康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代表作是书信体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给昔日友人山涛的。山涛曾与嵇康、吕安为友,同为“竹林七贤”中人,但他后来转仕司马氏,并在离任吏部郎之前,欲举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书中说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表示自己不愿出仕的坚决意志。书中流露出不满司马昭阴谋篡魏的情绪,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还有一些篇制较长的论说文,如名篇《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这些文章论及哲学、政治、伦理、音乐诸方面,其中颇多新说胜解。鲁迅赞其论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嵇康的诗文集,梁以前有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今存刊本以明嘉靖年间黄省曾辑刻的十卷本为最早。另有明吴宽丛书堂钞本,与黄本同出于宋十卷本,但比黄本多存诗七首,共六十首,文字讹误也少些。明代中,后期常见的刻本有,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等,大体都出自黄省曾刻本。清代有陆心源皕宋楼钞本,则出自吴宽丛书堂钞本。1924年,鲁迅以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燮、张溥等五家明刻本参校,并用《三国志》裴注、《晋书》、《文选》李善注,《世说新语》刘注及多种类书时《嵇康集》作了大量他校。此本校勘精审,去取严谨,文中校记也比较简明,是《嵇康集》校本中最好的本子。
《嵇康集》注本有戴明扬教授的《嵇康集校注》。书中正文,依从明代黄省曾嘉靖四年(1525年)仿宋刻本,而以别本及诸书引载者校之,并注出校记。注文先列出旧注、次加戴注,并将明、清诸人评语,附载于各篇之后。此书校勘部分参阅了鲁迅、叶渭清两家校本,有一定价值,但往往偏信旧校“为旧校所敝”(鲁迅语),因而有许多不精当之处。注释、摘评部分却弥足参考。这部分主要特点是,征引繁富、释义准确。凡《文选》所载,戴本则先引李善注,后加自己补注;《文选》未收的,则于每两句下征引典籍,注其出处,释其字义,并在每首诗文后附上集录的前人评语,评语的征引也力求丰富。如卷一《幽愤诗》末,引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苏轼语、刘克庄《后村诗话》、李贽《焚书》、孙《文选评》、沈德潜《古诗源》、何焯《文选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方庭珪《文选集成》等八条,卷五《声无哀乐论》末引了《文心雕龙》、黄道周《声无哀乐辨》、余元熹《汉魏名文乘》、曹宗璠《驳声无哀乐论》等四条,字数达数千字。这些评语基本照录原文,不作删节,很便读者参考。
常见的《嵇康集》辑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即黄省曾刻本),《鲁迅全集》本(即鲁迅校本)。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校本》有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此本着力于正文字、理旧说、是一部研究嵇原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