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全书
又名《张载集》。诗文集。十四卷。北宋张载撰。(撰者事迹参见“《张子正蒙》”条)
《张子全书》第一至三卷为《东铭》、《西铭》、《正蒙》。第四至八卷为《经学理窟》。第九至十一卷为《易说》。第十二卷是语录。第十三卷为文集。后有《附录》十四卷。其体例以论文形式为主。
一、正蒙。撰者在该篇中论述了“太虚”与“气”的关系;“现象(形、物)”和“本体(性、虚)”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政治上论述了限制土地兼并等多项内容。(详见《张子正蒙》条)。
二、《经学理窟》共十二篇。《周礼》篇认为,《周礼》之道止是“均平”。借以阐述“复井田”之必要性。如:“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书中具体论述了分封土地的措施和与之相应的政策。他反对土地兼并,主张把耕地分封给农民,然后让他们向国家交租、交税。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已经兼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给原土地所有者予一定的实惠,并认命他们为土地的管理者。其目的是使富者不过于富,穷者不过于穷,避免矛盾激化。而若实行好此制度,则“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又更强果敢及宰相之有才者”。《诗书》篇主要从仁、德的角度品评其中的历史人物。《宗法》篇主论“宗法”的重要性,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庭无世臣”。《礼乐》篇先论乐在社会中的作用,后论述礼与义之德。书中说:“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气质》篇论人之心怀、气质。书中较朴实地论述了“气质”的高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该书还说到:“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借此告诫人们,心胸不要狭窄。《义理》篇就日常生活中所闻、所见之事讲明其道理。如“道德”、“仁义”、“读书”、“求学”等。《学大原》两篇,主讲“为学”之道。其中有修“德”、学习方法、进少年志、劝人节治利欲等。如“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书中还指出许多“为学”中之弊病,如:“学者只是于义理中求,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在饥馑,必有丰年,盖求之则须有所得。”“人言必善听乃能取益,知德斯知言。”《自道》告诫人们学习应该以第一手资料为主,深入实际生活,不能只听旁人之论。《祭祀》、《月令统》和《丧记》讲民事风俗。
三、《易说》篇中,撰者对《易》书中的卦象和系辞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段句而解释之,只求通义,不加校勘和考证。次序分为《上经》、《下经》、《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佚文》等。
《语录》是撰者平时记下的读书心得,涉及内容较广,上卷论有“上智下愚”、“身先而劳”、“信近于义”、“形色”、“存心养性”及“富贵贫贱”、“德”、“理”等内容。中卷论述有“温、良、恭、俭、让”、“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者立志、利、欲等内容。下卷论五帝、黄帝;“八蜡”;“礼”、“养正”、“自诚明”与“自明诚”之关系;“性美”与“好学”之关系等。篇后有语录抄七则和《后录》两篇。
四、《文集佚存》篇录入杂文十三篇,有答书,有贺启,有题词,有张天祺墓志铭及杂诗十二首。
五、《拾遗》篇包括《性理拾遗》和《近思录拾遗》
六、附录中有横渠行状、宋史张载传、司马光论谥书和《又哀横渠诗》,但多数为各版本的《张子全书》序和书目提要。
《张子全书》的哲学思想有许多精到之处,在政治上,能够结合本社会现实的情况,阐述自己的治国方法,许多思想观点经过王廷相和王夫之使之光大并有所发展。
《张子全书》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明徐必达刻本;清初翻刻本;还有清顺治十年(1653年)喻三畏刻本,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月桂刻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间有三种版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以明万历四十八年《张子全书》官刻本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郿县本、朱轼刻本《正谊堂丛书》本及《张子抄释》等互校,同时以《周易系辞精义》(古逸丛书本)参校出版了新版《张载集》,将《东铭》、《西铭》合入《正蒙》序为第十七篇,把《易说》列为《正蒙》之后,个别篇名易称,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
《张子全书》第一至三卷为《东铭》、《西铭》、《正蒙》。第四至八卷为《经学理窟》。第九至十一卷为《易说》。第十二卷是语录。第十三卷为文集。后有《附录》十四卷。其体例以论文形式为主。
一、正蒙。撰者在该篇中论述了“太虚”与“气”的关系;“现象(形、物)”和“本体(性、虚)”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政治上论述了限制土地兼并等多项内容。(详见《张子正蒙》条)。
二、《经学理窟》共十二篇。《周礼》篇认为,《周礼》之道止是“均平”。借以阐述“复井田”之必要性。如:“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书中具体论述了分封土地的措施和与之相应的政策。他反对土地兼并,主张把耕地分封给农民,然后让他们向国家交租、交税。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已经兼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给原土地所有者予一定的实惠,并认命他们为土地的管理者。其目的是使富者不过于富,穷者不过于穷,避免矛盾激化。而若实行好此制度,则“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又更强果敢及宰相之有才者”。《诗书》篇主要从仁、德的角度品评其中的历史人物。《宗法》篇主论“宗法”的重要性,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庭无世臣”。《礼乐》篇先论乐在社会中的作用,后论述礼与义之德。书中说:“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气质》篇论人之心怀、气质。书中较朴实地论述了“气质”的高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该书还说到:“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借此告诫人们,心胸不要狭窄。《义理》篇就日常生活中所闻、所见之事讲明其道理。如“道德”、“仁义”、“读书”、“求学”等。《学大原》两篇,主讲“为学”之道。其中有修“德”、学习方法、进少年志、劝人节治利欲等。如“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书中还指出许多“为学”中之弊病,如:“学者只是于义理中求,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在饥馑,必有丰年,盖求之则须有所得。”“人言必善听乃能取益,知德斯知言。”《自道》告诫人们学习应该以第一手资料为主,深入实际生活,不能只听旁人之论。《祭祀》、《月令统》和《丧记》讲民事风俗。
三、《易说》篇中,撰者对《易》书中的卦象和系辞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段句而解释之,只求通义,不加校勘和考证。次序分为《上经》、《下经》、《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佚文》等。
《语录》是撰者平时记下的读书心得,涉及内容较广,上卷论有“上智下愚”、“身先而劳”、“信近于义”、“形色”、“存心养性”及“富贵贫贱”、“德”、“理”等内容。中卷论述有“温、良、恭、俭、让”、“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者立志、利、欲等内容。下卷论五帝、黄帝;“八蜡”;“礼”、“养正”、“自诚明”与“自明诚”之关系;“性美”与“好学”之关系等。篇后有语录抄七则和《后录》两篇。
四、《文集佚存》篇录入杂文十三篇,有答书,有贺启,有题词,有张天祺墓志铭及杂诗十二首。
五、《拾遗》篇包括《性理拾遗》和《近思录拾遗》
六、附录中有横渠行状、宋史张载传、司马光论谥书和《又哀横渠诗》,但多数为各版本的《张子全书》序和书目提要。
《张子全书》的哲学思想有许多精到之处,在政治上,能够结合本社会现实的情况,阐述自己的治国方法,许多思想观点经过王廷相和王夫之使之光大并有所发展。
《张子全书》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明徐必达刻本;清初翻刻本;还有清顺治十年(1653年)喻三畏刻本,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月桂刻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间有三种版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以明万历四十八年《张子全书》官刻本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郿县本、朱轼刻本《正谊堂丛书》本及《张子抄释》等互校,同时以《周易系辞精义》(古逸丛书本)参校出版了新版《张载集》,将《东铭》、《西铭》合入《正蒙》序为第十七篇,把《易说》列为《正蒙》之后,个别篇名易称,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