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杮录》 - 〔明〕袁中道
〔明〕袁中道
王中翰新居,亦枕山。门前有方塘,贮水可十亩。松桂数十株,森秀蓊郁。寿藤一大壁,作殷红色,杂以碧绿。旁有磐石一具,可弈。中翰云:“此处有洞,可容数十人。今封闭未开,其径路亦迷,恐有他藏,亦未敢开也。”由此登山,可数百步,岩石磊磊,至左极高阜,望见江及远山,可亭。中翰乞名,予曰:“可名为‘远帆亭’”。乞联,书曰:“云中辨江树,天际识归舟。”
——《珂雪斋文集》
〔注释〕 寿藤:老藤。 可数百步:约数百步。 可亭:认为可以作一亭。
在“公安三袁”中,小修(中道)才气机趣逊于中郎(宏道),飘逸潇洒的气韵胜过伯修(宗道),他的文笔轻灵隽秀,别有风情。这是《游居杮录》中的一则,虽不同于通常日记形式,但实是袁小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秋冬后的日录。其时正值他礼部试落榜,大哥伯修去世不久,中郎又远去京师就职,小修心境很落寞。所以取名《游居杮录》显有自慰自勉、自我宽心意。
这篇小品与其说是文,不如说是画。古人称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诗画一理可通。然而,好的小品,不管是记事叙人,还是状物写景,同样也都能入画,而且有时本身就是一幅无声画,此是一例。
布局是清晰的,空间界划极分明。屋枕山,前有方塘10亩,此“新居”的背山临水的秀美格局已在眼前。松桂数十株,“森秀蓊郁”,一片苍翠之色浮出,尤妙是“作殷红色”的老藤满一墙壁,“杂以碧绿”,空间画面顿然灵动起来,色彩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具象美感。屋旁树下有一大石,可作下棋场所,我们常见的山水画幅上那种悠然手谈于青山绿水间的境界已想象可见。
但文字又有画笔所不能取代的妙处,如“此处有洞”一段,画家只能画一洞穴,“恐有他藏,未敢开也”的意理就无法以画笔表述。而这颇为神秘化又很空灵的夹叙,使这“新居”既有实感又自具个性特点,不是照搬前人图式加以构建者。这一石洞的天然性,为这“新居”横添了一抹野趣。
屋既“枕山”,山也就为此居服务,环境更丰富多彩。登山数百步到岩石磊磊的最高处,可以远望大江与群山。屋前的清丽古雅与山上的开阔浩茫,组构为一,气势泻出。山下静美,山上动美,互为补足。“可亭”,是联结点,是文眼,“远帆”的取名则是点睛。袁中道不仅仅为王氏新居的幽邃雅秀而倾倒,更为旷朗可远眺极目而神往。他的大笔一挥,预题亭名,预作楹联,均能窥见他此番出游的心境:“可以涤浣俗肠”,即洗刷肮脏气,借山水来陶写心中的块磊。
作为如画之文,读时能感觉到此图自下而上,从左下角而到右上角的由实渐虚、由繁渐简,以及由浓而淡的线条和色彩,右上角无疑是一片空濛布白,气韵从布白中流转而出。云中的江树,天际的小舟,足能令人遐思飞腾,自己去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