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林寺序》 -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有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时,因直言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四十四岁。司马本为州郡刺史下的武职佐吏,但到白居易时代,已经成了被贬京官的名义职位,没有实权。既然没有实权,无实际公事可办,他就在闲暇中漫游风景名胜之地庐山,还写了好几篇纪游的诗文。这篇小品文,是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偕同庐山隐士元集虚等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写的。文章的重点是描写那里不同于山下的季节气候和幽美的景色,发抒了自己的感慨。
这篇文章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浅切,但是用语却很准确,描写生动形象,极富诗一样的美感。文章开始一段写去游大林寺所经过的地方,从“自”字开始,连用了“历”、“抵”、“憩”、“登”、“宿”等几个动词,既把所到地方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沿途迤逦而行,走走停停的情状描写得非常简练传神,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他们一行人在山间有说有笑、愉快行进的情景。对于大林寺风景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但也很简洁,先说“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然后寥寥数语写出“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新罗)人”,特点抓得很准,一个深山古寺,清晰地跃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接下来,特别描写了这里季节物候和山下的差别:此时的山下已经是孟夏时节(四月),《楚辞·九歌·怀沙》说:“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陶渊明诗中也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孟夏时节,应该是遍地绿盛红稀、树木成荫的景象了。而这里,因为“山高地深”,“初到,恍然若别造(到)一世界”,令人惊叹于“时节绝晚”。“时节绝晚”的标志是什么呢?“山桃始华(花,动词,开花之意),涧草犹短”,八个字,只八个字,就把山上桃花初发,涧边浅草才生的正、二月间的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可谓要言不烦,对比之下,人们自然就要惊叹这里与世外的绝大差异,到这里来终于又找回了已经逝去的春天,不禁流连忘返了。在这些地方,可以见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简洁明快,而又生动传神。
如果本文只是写了大林寺的幽深的景色,那么也不过仅是生动形象而已。作为文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固佳,然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引为宋人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却是更加要紧了。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处理的。文章最后,说到“周览屋壁”,见到前人所写的诗句,而二十年来,却“寂寥无继者”,于是慨然发出感叹:“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这里只有一句,和前面的叙述、描写相比,它只是轻轻一点。然而这一点,就像是“秤锤虽小,能压千金”,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它的言外之意是,这里虽然有如仙境,与山下迥异,是庐山第一境,但它“穷远”;其实呢,认真说来也并不很远,“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但是这样好的地方,为什么“人迹罕到”呢?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它。而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那是因为人们被名利所引诱,成天仆仆道途,熙来攘往,追名逐利,才没有时间来发现、来认识以及享受这幽美的景致。联系到作者此时遭贬,投闲置散的处境来看,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中包含着深沉的自怜自惜的情怀,同时也有一种自我安慰之感,让人觉得寓意深远。
这最后一句的感叹,使得全篇情景交融,文章显得平易而又深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