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岁小像自赞》李慈铭
〔清〕李慈铭
是翁也,无团团之面,乏姁姁之容。形骸落落兮,谨畏躬躬;须眉怊怅兮,天怀畅通。故其貌溪刻兮,而心犹五尺之童;其言謇讷兮,而辩为一世之雄。不知者以为法官之裔,如削瓜而少和气兮;其知者以为柱下之胄,能守雌而以无欲为宗。乌乎!儒林耶!文苑耶!听后世之我同;独行耶,隐逸耶,止足耶,是三者,吾能信之于我躬。风潇雨晦,霜落叶红,悠然独笑,形行景从,待观河之将皱兮,拊桑海而曲终。故俗士疾之,要人扼之,而杖履所至,常有千载之清风。
——《越缦堂文集》
本文是李慈铭为自己六十一岁的画像作的赞语。赞是一种文体,本来赞是赞美的意思,后来也用于评述。古人的文史著作,多有附赞语以总结全篇。赞一般篇幅较短,有韵。本文亦是如此。
因为是自赞小像,自然要从相貌开头。“团团之面”,指的是圆圆胖胖的脸。“姁姁之容”,指和好的神态,《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前两句说自己无富人之福相,无和好之面容。“形骸落落”,是孤独的样子;“躬躬”,与“谨畏”同义;“怊怅”为失意貌。这两句是说自己孤独而谨慎、失意而襟怀自然。所以面貌瘦削而心如儿童,出言迟钝而雄辩于一世。“削瓜”,上古禹以皋陶为“士”,即掌刑法之官,传说皋陶面如削瓜,李慈铭面目清瘦,所以说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执法官的后裔,面如削瓜而缺少和气。“柱下之胄”,指老子,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即藏书室之官,《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即“以无欲为宗”之意,这里是说,了解他的人则知道他是老子的门徒,并无欲望而能守雌。“儒林”,指史书中的“儒林列传”,始立于《史记》,记载儒生的事迹;“文苑”,《后汉书》始创“文苑列传”;这里是说他日后入史书的儒林还是文苑传,就听凭后人去安排了。事实上,历代还是重儒林而轻文苑,目文章为雕虫之事、壮夫弗为的代不乏人,但李慈铭后来入《清史稿·文苑列传》,对李慈铭来说也许意有未慊。“独行”,指特立独行、不随流俗;“隐逸”,指隐居的山野逸民;“止足”,指淡于名利、急流勇退的人物;正文中有以这三者为名的传,李慈铭的意思是这三者的宗旨,他都能身体力行。下面几句是本文最佳的:“风潇雨晦,霜落叶红,悠然独笑,形行景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原出自《诗经·郑风·风雨》,后世常用来比喻艰难困苦的处境;“霜落叶红”,自是秋色,人生至秋,一番凄凉。然而作者并不哀怨悱恻,而是悠然独笑、形行景从,一幅悠闲的孤独者景象。这几句既有生动的景色描绘,又有浓厚的韵味,果是好文。“待观河之将皱”,用了《楞严经》中的一个典故:“佛告波斯匿王:‘我今示汝不灭性。汝三岁见恒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至于今六十三,亦无有异。’佛言:‘汝今发白面皱,必今皱于童年。观河之见,有童髦否?’王言:‘否也。’”“拊桑海之曲终”中的“桑海”,即沧海桑田。作者用此典,是想表明他自由自在地观看人世上的一切反复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我行我素。于是,“俗士疾之,要人扼之”。但作者深有自信,觉得自己定能获得下代人的理解和敬仰:“而杖履所至,常有千载之清风。”自命不凡之情,溢于言表。
《清史稿·文苑列传》云:“时朝政日非,慈铭遇事建言,请临雍,请整顿朝纲。大臣则纠孙毓汶、孙楫,疆臣则纠德馨、沈秉臣、裕宽。”“性狷介,又口多雌黄。服其学者好之,憎其口者恶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更可以了解李慈铭狷介耿直、不避权贵、多言敢言的性格,也可以对本文作更深的理解,而使我们最佩服的则是李慈铭的自信。文士需要一点自信,这样在困苦中能坚守自己的原则,而有原则的人总是让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