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屿》 - 〔明〕祁彪佳

2024-09-06 可可诗词网-古代小品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明〕祁彪佳

 

烟波深处,有蜃结焉。一似峰随潮涌,岸接天回。客乍见者,惊谓海上三神山乃为鱼龙移至此耶。惧不可褰裳以涉,则曲桥是其一苇矣。自桥而亭,得石梁,策杖过之,微径欲绝,从乱磊中蜂缀猿引,遂穿石门以上,回清弄影,便欲颉颃吾寓,几于夜郎王不知有汉大者。昔异僧披金山根下云,茎渐孤细,如菌仰托,此屿似之。当腹罅趾拆水穿入,其下石踞之若浮焉,环回相抱,曳带烟云,谢康乐“孤屿媚中川”,便是此中粉本矣。其或怒而斗。水啮石如追蠡,石不欲北,则出其雄桀者与敌。訇匉镗答,如三万浴铁马上作鼓吹声。王季重评润州两点,谓金宜游,焦宜隐,金宜月,焦宜雨,配此屿而为三,试问当置何语?

 

——《祁彪佳集》

 

〔注释〕 褰(qiān)裳:用手提起衣襟。 谢康乐孤屿媚中川:晋代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的《登江中孤屿》诗中有“孤屿媚中川”句。 粉本:画稿。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上有云:“画稿为粉本者,古人于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追蠡:蠡,本指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磨损欲断碎。这里指水冲刷石头,石头被激穿。 訇匉(hōng pēng):象声词,又作匉訇。匉,亦作砰。 王季重评润州两点:指王思任(字季重)在《游焦山记》中的一段:“试以金焦评之,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宜隐;金宜月,焦宜雨;金宜小李将军,焦则大米;金宜神,焦宜佛;金乃夏日之日,而焦则冬日之日也。”

 

奇幻的海市蜃楼,缥缈的海上三神山,虽说是杳昧难凭,却能唤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对于后者,我们今天可以肯定地说,那是子虚乌有,或许是羽客们的幻想,甚或纯是神话世界中的景象。而前者,尽管它亦非实相真景,却的确是一种奇观。光、影、雾,大气、潮汐、海涛,总之,水色天光,海上气象,偶然的综合作用,奇迹有时会出现在远方的海面上:楼台亭阁,宫室车马,更有人物冠盖,熙熙攘攘。自然界有时真是难以捉摸,怪怪奇奇,迷离莫测。我们现在当然可以对这一切做出科学的解释,然而古人呢?他们只知其虚幻,却解释不了这种现象,他们以为那是仙山琼阁,非人世俗尘所能有。这或就是海市蜃楼与海上神山之间的联系吧。祁彪佳的寓山回波屿,是实地存在之物,想来岛屿恐不会很大,他何以将它写得缥缈神奇,无异于神仙所居之地?

“回波屿”在“烟波深处”,远远望去犹同海市蜃楼,海上仙山,被神龙异龟移到寓山之中。游客惊叹不止,一弯曲桥显得如同苇叶,过桥之客心悬神散,战战兢兢。作品起即巧布悬念,设迷幻,以淋漓奇气胜场。用笔也很特别,以结蜃和仙山的感觉领起全篇,遂使全篇笼罩在迷离奇诡之中。如此以虚用实,虚实相间的写法,使全篇俱活。作者手段于此见出一斑。写屿之形状,笔调也很特别。古人一向有山石为云之根的说法,那么“回波屿”也是“云根”啰。传说有异僧栽下“云根”,便成金山,其形若蘑菇状,茎细冠阔,“回波屿”的形状与其相似。“云根”之说十分有趣,与前海蜃、仙山并为奇幻。如是者三,使全文充满迷幻色彩。苏东坡在诗中也写到过“云根”。下天竺的惠净法师赠给东坡一块奇异的石头,东坡写诗云:“还将天竹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又传说飞来峰原是印度灵鹫山的一个小峰,不知何时飞来与灵隐寺隔溪相望。原来“云根”也能飞,不只是靠高僧们去栽。如此说来,连贾宝玉也是“云根”哩,这块“娲皇未用”的顽石,竟被栽到青埂峰下,后来演出一部世人难解的《红楼梦》来。

若一味虚写,便不见了“回波屿”,祁彪佳毕竟是一位高明的画手。他写自桥而亭,十分细腻真切,微径之曲转,绝处又有蜂缀猿引,再几经寻觅,才得穿石门而达岛屿之上。写石缝吸水,乱石若浮在百股细流之上。石上水气氤氲,石丛如罗汉相叠,细流回环其间,使人忆起谢灵运“孤屿媚中川”的诗句。写水石相啮更为精妙,它们像是在恶斗,水欲穿石,却不能速胜,石亦不甘败北,以其棱然有芒角者敌之。细得不能再细,却又非描发画眉之谨毛之笔,生动传神之处,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写法的格调,有些像齐白石草虫花卉的画法,大处泼墨如倾,细处可见蚱蜢足上冗毛、蝉翼脉络。祁彪佳此文高明之处恰恰在此。然而无论纵观屿的气象还是细写拾路上屿、水石相搏,都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灵动的艺术触觉。大处虚了,小处亦虚,整个景象便模糊、混沌;小处实了,大处亦实,则总体呆板,了无生气。这是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然具体运用起来却又是灵活多变、相当复杂的。作者在不足三百字中极尽变幻腾挪之能事,诚为不易。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