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智部总叙
冯子曰: 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矣。令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累之而十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 军志有之: 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俞拙者也。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碎,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 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惟敏悟者庶几焉。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这篇小序,旨在说明敏捷与智慧的关系,论题十分抽象,而议论却能化虚为实,深入浅出,可感可信。
发端大气包举,引人入胜。先点明“一息”之事与“百年”之功的辩证关系之后,下文谈“捷”谈“智”,自然都被笼罩在“成大事者”的关注范围之内,逼使人们急读为快。
下文连陈五论,件件突兀精警。看似零碎片断,各不相属,实则从不同角度,借不同事例反复说理,而又让人不觉说教,自得理趣。
最后“呜呼”一声,以“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为前提,得出了天下“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的结论。水到而渠成,意满而气足。
小序善用比喻,也善用对比,而特别是将其交互运用,往往收到事明而理至的奇效。比如,先以“如火如风”来比喻“事变之会”的急剧猛烈,再以“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矣”与“会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相对比,使“愚者”的麻木慌张与“有道”者的果断从容相得益彰,而智慧之中应包含敏捷的道理也不辩自明。
(《冯梦龙诗文》)
这篇小序,旨在说明敏捷与智慧的关系,论题十分抽象,而议论却能化虚为实,深入浅出,可感可信。
发端大气包举,引人入胜。先点明“一息”之事与“百年”之功的辩证关系之后,下文谈“捷”谈“智”,自然都被笼罩在“成大事者”的关注范围之内,逼使人们急读为快。
下文连陈五论,件件突兀精警。看似零碎片断,各不相属,实则从不同角度,借不同事例反复说理,而又让人不觉说教,自得理趣。
最后“呜呼”一声,以“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为前提,得出了天下“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的结论。水到而渠成,意满而气足。
小序善用比喻,也善用对比,而特别是将其交互运用,往往收到事明而理至的奇效。比如,先以“如火如风”来比喻“事变之会”的急剧猛烈,再以“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矣”与“会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相对比,使“愚者”的麻木慌张与“有道”者的果断从容相得益彰,而智慧之中应包含敏捷的道理也不辩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