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螺崄记
从葫芦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夹。从云会门而进,山始巧始纤,水始怒,卷石皆跃。至铁锁湾,险始酷。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山皆纯锷,划其中为二壁。行百余步,则日东西变; 数十步,则岭背面变; 数步则石态貌变矣。壁郛立而阴,故不树; 瘦而态,故不肤,亦不顽。蛟龙之所洗涤,霜雪之所磨镂,不工而刻,其趣乃极。
窦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闻客至,则兢出观。导者曰: “老未见冠履也。”问为青曹①,则曰:“是余宗主。”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见此山此石也。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②,日取道焉,而遗之睫前,是可叹也已!
红螺崄,又名幽岚山、宝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县,有下、中、上三崄。此文首节由 “葫芦棚”写到“观音洞”,已隐括三崄。笔致简而活,奇而峭。一气连下七个“始”至,奇景迭出,令人目不暇及。摹山拟水,形容一路景致的特色,皆以一字尽之,极其简练,又尖新形象,赋予对象以生命。如“天始夹”的“夹”字,使人想见山径狭路两旁高峰耸峙,天为所“夹”的景象,一字之中含整幅图象。又如水之“怒”,石之“跃”,湾之“酷”,皆字字欲活。故江盈科云: “中郎所叙佳山水,并其喜怒动静之性,无不描写如生。”以上分写一路所见景色,以下总写山体特点。三“变”字,有“峰回路转”、“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趣。“蛟龙” 四句,是说红螺崄的瑰奇,出于造化之工,而非人力雕饰而成。重自然,轻雕饰,是袁宏道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他观照自然山水的时候也体现出来了。
上面一段写景,下面一段叙事。叙事旨在感叹红螺崄名声不著,不为世人所识。老僧与世隔绝,正见游人之罕至。而好游之士,号称“奇僻”,竟“遗之睫前”,如此奇崛妍媚之山也未尝涉足,所以作者深以为叹。此虽言山,亦可喻人,文含理趣焉。但作者并非刻意求深,而在无意中得之。这也是中郎游记的一个特色。
窦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闻客至,则兢出观。导者曰: “老未见冠履也。”问为青曹①,则曰:“是余宗主。”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见此山此石也。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②,日取道焉,而遗之睫前,是可叹也已!
(《袁宏道集笺校》)
红螺崄,又名幽岚山、宝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县,有下、中、上三崄。此文首节由 “葫芦棚”写到“观音洞”,已隐括三崄。笔致简而活,奇而峭。一气连下七个“始”至,奇景迭出,令人目不暇及。摹山拟水,形容一路景致的特色,皆以一字尽之,极其简练,又尖新形象,赋予对象以生命。如“天始夹”的“夹”字,使人想见山径狭路两旁高峰耸峙,天为所“夹”的景象,一字之中含整幅图象。又如水之“怒”,石之“跃”,湾之“酷”,皆字字欲活。故江盈科云: “中郎所叙佳山水,并其喜怒动静之性,无不描写如生。”以上分写一路所见景色,以下总写山体特点。三“变”字,有“峰回路转”、“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趣。“蛟龙” 四句,是说红螺崄的瑰奇,出于造化之工,而非人力雕饰而成。重自然,轻雕饰,是袁宏道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他观照自然山水的时候也体现出来了。
上面一段写景,下面一段叙事。叙事旨在感叹红螺崄名声不著,不为世人所识。老僧与世隔绝,正见游人之罕至。而好游之士,号称“奇僻”,竟“遗之睫前”,如此奇崛妍媚之山也未尝涉足,所以作者深以为叹。此虽言山,亦可喻人,文含理趣焉。但作者并非刻意求深,而在无意中得之。这也是中郎游记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