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 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②,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活活,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③,如珠倾,如马骧④。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这篇小记有听觉的美感,动静的哲理,很象一首绝妙的散文诗。
雨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发出种种响声,作者听了,觉得非常悦耳,犹如欣赏音乐。那声音,或大或小,或疾或徐,或疏或密,时而象僧众在佛堂念经,时而象渔人举棒击水驱鱼,时而象珠落玉盘,时而象万马奔腾,汇合起来,简直就是一章交响乐。
作者在获得美感之余,还悟出 “动静之机”的理趣。雨与芭蕉,一动一静“戛摩而成声”,产生美妙的音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此种感受,“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听者须有一种审美的心境,一双审美的耳朵,方能聆此清音,并形成美的意象。这已触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问题了。
小记的语言也具诗美,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八个象声迭词,使人如闻其声; 四个形象的比喻,引人进入具体的情境;句尾“滂”、“浪”、“堂”、“榔”、“骧”等字,互相叶韵,读来铿锵悠扬。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石田诗文钞》)
这篇小记有听觉的美感,动静的哲理,很象一首绝妙的散文诗。
雨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发出种种响声,作者听了,觉得非常悦耳,犹如欣赏音乐。那声音,或大或小,或疾或徐,或疏或密,时而象僧众在佛堂念经,时而象渔人举棒击水驱鱼,时而象珠落玉盘,时而象万马奔腾,汇合起来,简直就是一章交响乐。
作者在获得美感之余,还悟出 “动静之机”的理趣。雨与芭蕉,一动一静“戛摩而成声”,产生美妙的音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此种感受,“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听者须有一种审美的心境,一双审美的耳朵,方能聆此清音,并形成美的意象。这已触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问题了。
小记的语言也具诗美,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八个象声迭词,使人如闻其声; 四个形象的比喻,引人进入具体的情境;句尾“滂”、“浪”、“堂”、“榔”、“骧”等字,互相叶韵,读来铿锵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