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兰《长安早秋》

2023-08-02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子兰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七月,凤翔李茂贞率兵进逼京师,昭宗出奔华州,长安告急。子兰时为文章供奉,诗中所写的长安形势,指的应当正是这个时间。

第一联,诗人照应题面,首先写出了长安城内早秋来临时的一片萧杀景象。秋风乍起,吹落了皇城内外的片片槐花,在空中盘旋着飞舞着,落于禁沟之中。远远望去,那横亘在京城以南的终南山的苍苍山霭也似乎增加了城内人们心头的秋意。古代诗人常以秋风比喻战事的吃紧,这首诗中前两句对于长安早秋景物的描写,同样具有一石二卵之妙。一方面,它写出了秋至长安城后,天气突转清冷,青山凝碧,草木摇落,使人倍感萧瑟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李茂贞进逼京师,长安城内风云突变,人心慌慌,紧张不安的政治气候。

后联由虚转实,直接写李茂贞进逼京师,在长安城内引起的反应。唐代末期,朝廷原有的军队、土地都已化为大大小小的割据者所有;这些割据者各自心怀叵测,拥兵自重,只会为了扩大自己实力轮番胁迫皇帝,谁还去管皇帝死活。因此,当李茂贞进逼京师时,长安城实际上已处在一种设防空虚、孤立无援的境地。“门门走马征兵急”,正是大兵压境,统治者惊慌失措,临时抱佛脚征募军队的写照。古时“走”作“跑”解。跑马征兵,足见情势之危急;“门门”跑马征兵,说明征兵范围之广已经是全城动员了。但是,这些临时征募起来的、未经任何训练的兵士,在强大的藩镇攻势面前能有什么作用?诗人虽未明说,然而这也许正是他所感到的那股秋意的一层吧!诗到这里,已把长安城内黑云压城,祸水将至,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表现得十分突出,接下来再凑一句,似乎就可以结束全诗了。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第四句却奇峰突起,凌空飞来一笔——“公子笙歌醉玉楼”。这一句的出现,立即使前边三句向后退去,化为背景,成为一种陪衬,使人明确看出诗人强调,突出的是在这里。强藩大军临城,京师危在旦夕,皇帝仓皇窜走,全城生灵即遭涂炭,那些公子王孙却死到临头,仍浑然不觉,聚集在华美的酒楼之上,在那里轻歌曼舞,饮宴作乐,沉湎在酒色之中。这种疯狂颓废的享乐劲头,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正是李唐王朝灭亡前夕整个统治阶级荒淫昏聩的一个缩影。子兰作为在朝任职的一名诗僧,对于这种极度腐败现象的后果,自然较之于统治阶级的其他成员,头脑要清醒一些,认识也深刻一些,对于国家的命运也就不能不有着深深的忧虑。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颋《汾上惊秋》),国运衰微、国祚将尽的危机感使诗人对秋至长安显出特殊的敏感和惆怅,萧条凋敝的秋景反过来又加深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同样是写长安秋色,把这首诗与杜牧五言绝句《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对读,就觉得杜诗是那样的意境高远、明净寥廓,此诗却是那样的深沉压抑、感慨悲凉。这种复杂的心绪和情调正是郁结在诗人胸中的对国家前途的隐忧的宣露和外化。诗中把秋临长安城与李茂贞进逼京师并写,虚虚实实,似明似晦,表面上是在描绘早秋时节长安城内的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实际上是向人们预示了唐王朝秋日的来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