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寻隐者不遇》

2024-12-30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有人以为“以叙作问”;“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句,有人曾说“自‘言’字以下,皆有童子回答之辞”。从表面上看,这说法并不错,但仔细思索,却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认为全诗只有一问一答,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全篇只有二十个字,又是抒情诗,可它竟能吸收叙事诗的优点,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内容十分丰富。字句这样少,容量这样大,其秘密何在呢?就在于独出心裁的问答体;不是有问有答,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崔颢的组诗《长干曲》先写女子的问:“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后写男子的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以一首诗写问,另一首写答,有点像民歌中的“盘歌”。至于在同一首小诗中运用问答体,通常是只写问而不写答。例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是一首诗只写了一问的。由于只写一问,尚有其他字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为这一问作铺垫,所以容易于问而不答中含不尽之意。又如:



门前水流何处?天边柳绕谁家?

山绝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皇甫冉《问李二司直》



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

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



——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



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

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坐从容?



——王安石《勘会贺兰山主绝句》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极峰?

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



——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



这是一首诗中包含几问、乃自句句问的。包含几问、乃至句句问,要写得含蓄蕴藉,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在一首小诗中运用问答体,通常是只写问而不写答呢?就因为用很少的字句既写问,又写答,还要写得有韵味,那是很难着笔的。

这首《寻隐者不遇》,却不仅有问有答,而且是几问几答。其高明之处在于:明写答而暗写问,或者说,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在“松下”问“童子”,问者与被问者同时出现。有问就有答。“言师采药去”一句,省略了主语“童子”;童子“言”,就是童子对“我”的问作出了回答。问了些什么,没有写;只写了“童子”的答话:“师采药去”。童子的答话既然是“我的师父采药去了”,那么,“我”的问话不就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吗?

“我”是专程来“寻隐者”的,“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

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于是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回答:“云深不知处”。“他在哪一处”的问也没有明写,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问,又怎么会有“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这只是特殊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答总是针对问的,因而只写答什么,就可以想见问什么。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候,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可能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峭,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在何处“采药”呢?……

只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

“松下问童子”的“松”字选得好。“寻隐者”而于“松下”问“童子”,表现那“隐者”正是隐于“松下”的。“松”字既写实景,又切合“隐者”的身份,有象征意味。如果换成“花下”问童子,就完全不同了。当然,只看这一句,那“松”长在何处,是一棵,还是一大片,都不明确。倘若只是一棵,又长在繁华都市里的朱门绣户之间,那又是另一番情景。然而和“只在此山中”联系起来,和“云深不知处”联系起来,和隐者“采药去”联系起来,一个超尘绝俗的清幽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隐居于此的“隐者”及其“童子”的人品如何,也可想而知。

“隐者”隐于“此山中”,“寻隐者”的“我”自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都热衷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车水马龙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是为了什么?当他伫立于青松之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那“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也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贾岛是与孟郊并称的“苦吟诗人”。这首诗尽管清新自然,略无雕琢痕迹,但也是经过艰苦酝酿和反复锤炼的产物。有人把创作权付与孙革,是毫无根据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