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其九)》
姜夔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向窗前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如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宁宗庆元三年(1197)间,姜夔长期凭依的萧德藻为其子接去池阳,他不得不从湖州移家杭州,寓居傍山临湖的孤山西泠一带,写下了《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组诗。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第九首,都写湖上夜景,但又别有自己的面目。
其一:两首诗观赏的视角不同。前一首诗所写是在“窗前”椅榻上“卧看”所见,视点相对集中,是在相对固定的定格范围里观赏外界的景物,即从一方窗户中收观月光下的湖水、湖水中的云影、窗边的一两枝青芦。后一首诗则显然是站在某一较为高旷的地点上所见,由近而远地展示、遥看,视点不断地移动延伸,视角也随之扩大、变化,苑墙、空山、灯火、荷叶、小船,逐步推现。
其二:两首诗的景境不同。前一首诗由于视点的相对固定、视角的相对狭小,它所展现的只是一方窗户中所见的景物:荡漾的湖水,幽淡的月光,水中云影的飘移,几株疏疏的青芦,一叶舟影轻轻掠过,带动青芦微微摇曳,柔和、宁静、清幽,是一幅小品特写。后一首诗因为视点的不固定,视角、视野也随之移动、变化、扩大、延展,极似活动的镜头:曲曲苑墙,冥冥柳阴,空山灯火,荷丛小舟,不断呈露推现,一切都在流动之中。两者相较,景境有明显的大小、宽狭、远近、深浅之别,给人的感受也自然迥然殊异。
其三:两首诗的色调光度不同。同是写西湖之夜,但前一首诗写的是淡月之夜,有清光映照,又是窗前近看,所以湖水的清明,水中云影的移动,窗边青芦的颤摇,都在淡月光照中显得清晰,具有一定的亮度,整个图景的色调明净柔和。后一首诗则是无月之夜,惟一的光亮只是远处空山上的一星灯火,苑墙、柳阴、空山、荷叶、小船等景物,都似画面上的剪影,色调浓重。
其四:两首诗内含的情思不同。前一首诗是从窗前“卧看”,视点、景物、视角都在定格的范围之中,加上柔和的月光,微微漾动的湖水,作者的心绪也如水中的云影一样轻轻动荡,小舟的掠过,青芦的摇曳,只引起一阵涟漪,然后复归平静,反映出作者此时心绪的幽微柔淡。后一首诗视界宽阔,景物由近而远地延伸,陆上的苑墙、柳阴,更远的空山和一星灯火;水上如云片一样的荷叶,以及在荷云中穿行的小船。两诗的结尾,都写到水上的小船,一是“轻舟忽向窗前过,摇动青芦一两枝”,轻舟掠过,引起景物的动荡,但只是一两枝青芦的摇曳而已,从而更衬出景境、心静的恬静。另一是“荷叶如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荷叶如云,是湖荷生长茂盛,堆叠如云,一叶舟影,在如云的荷叶中穿行飘移,出没隐现,越去越远,直至摇曳进西陵桥下。它与夜色朦胧中的苑墙、柳阴、空山、荷叶映衬,再加上远山的一星灯火的闪烁,更显示舟影的轻灵飘渺,整个画面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它反映了诗人的幽渺高远的心绪活动。
这两首诗都写西湖夜景,一以深微见胜,令人悠然神往;一以幽远动人,境界深邃。作者曾经认为诗有四种高妙,其中“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白石道人诗说》),为意高妙。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情思幽微、韵致高妙之作。
-
刘敞《春草》
[2019-05-13]
-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二首(其二)》
[2019-05-13]
-
王安石《北城》
[2019-05-13]
-
王安石《雪干》
[2019-05-13]
-
王安石《出郊》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