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湘中》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贞元十九年(803)冬,韩愈做了监察御史,因看到宫市扰民,大旱灾饿死人,便上书请罢宫市,救灾民,减轻赋税。此举触怒了德宗皇帝,同时又受到王伾、王叔文党的排挤,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同年十二月离京。这首诗是次年春贬途经过汨罗江时所作。

本来诗人心绪就很不平静,现在到了湘中这屈原当年的流放地就更是感慨万端。首句便写汨罗的第一印象:“猿愁鱼踊水翻波”,不是碧波万顷,水光潋滟,以温柔的自然之美使人忘却人世的不幸,而是两岸猿声愁怨,江中鱼儿狂跳,波涛滚滚,翻腾不已,一切都仿佛应和了诗人心绪似的,是那样的愤愤不平!这里没有用猿“啼”鱼“跳”“波浪翻”这样圆熟的词语,而用“愁”“踊”“水翻波”这样陡峭冷涩的词语,一是为了强化诗人不平心绪对客观景象的外射和投影,二是在别人看似平凡的意象中造成一种怒张的力。本来,这种充满怒张的力的情景如此喧声夺人,其心理动因,一为屈原,二为诗人自己。但第二句承接却只谈屈原,就使得诗人的遭际成为画外音了。于是,一句深沉感喟“自古流传是汨罗”的意味就显得格外深长。从古到今,汨罗因屈原而名满天下,四海传扬,不就是因了那九死不悔的忧患意识和伟岸人格么?不就是因了一代又一代类似遭际的人们所引起的强烈共鸣么?因而在韩愈,这句近乎喃喃诉说的喟叹中既有身世之慨,迁谪之悲,亦有追步前贤、真理在握的自豪感。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三、四句承上,谓江水浩渺,不知何处祭奠屈原,只听远近渔歌,怅然若失。蘋、藻,都是水中植物,古时常采作祭奠之用,屈原辞中屡见。此诗写楚地,吊楚贤,所以用楚辞词汇。尽管到了汨罗,欲寻屈原遗迹却不可得,祭奠之物无处置放,满腹心事无处倾诉,正在诗人心绪无处安顿之时,忽听江上渔父敲击船边而歌(说“空闻”,即没有欣赏的兴致),更令人感慨万分。当年,不就是渔父劝说流放途中的屈原放弃操守去随波逐流的么?见屈原不听,那渔父莞尔一笑,叩舷高歌而去。而今被放逐的韩愈来到这里,忧国忧民的屈原早已逝去,连祭奠之处也寻觅不到,而那些隐逸无为的渔父却舷歌依然。这一荒谬现象在诗歌造成的心理错觉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时隔千余年,那劝说屈原的渔父仿佛至今仍泛舟江面,叩舷而歌!这令诗人愤慨,也令诗人茫然。事实上,对这一现象横贯千余年的暗示和彻悟本身是极为深刻的,富有穿透力的。两种精神追求、两种生活境界、两种命运结局在中国历史上也在这里出现鲜明的对照和撞击。是追步屈原万死不辞还是企羡渔父逍遥江湖,这在韩愈心中是明确的。但诗人于这一切均不作哲理思辩,而是诉诸江上图景,特别是“空闻”一词,细细读来,更有着深远的余味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