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则《湖村庵即事》
惟则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声高木叶飞。
近听始知双橹响,一灯浮水夜船归。
诗题作“即事”,全诗像一篇写景的散文,它没有事件,但却有一个完整、明晰的场景。
诗的前两句是远远地听到和看到的,“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声高木叶飞。”“竹根”,在句中直译应是竹子的根部,竹的底下一截,其实意思是竹林深处。两句大意说,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溪水西边的竹林深处传来阵阵犬吠之声,棲息在溪边的群雁似乎也受到了什么惊扰,突起一阵鸣叫,叫声越来越高。由于雁群骚动,震动树叶纷纷飘落。这两句是铺垫,写出静夜之中不明究竟的自然界的一阵骚动不安。后两句写出引起骚动的原因。“近听始知双橹响,一灯浮水夜船归。”慢慢从这场喧闹中听到划水的橹声由远而近,逐渐地,高挂在桅杆上的那盏灯也看清楚了,灯光冉冉移向前来,原来是一艘船深夜归来。
诗很短,只写了一个变化着的场景,但写得层次清楚,细腻有致。作品中的我在溪水东,声音产生于“隔溪西”,时间已经是深夜,本来万籁俱寂,才会那末清楚地分辨出:先是犬吠,后是雁声,再朦胧地见到树叶纷飞,再后才听到橹声。船是沿着溪水前来的,而溪水又是曲曲弯弯的,所以船要到近处才看得见。诗用语精确、传神。比如,他不说竹林深处,而说“竹根吠犬”,既精炼也非常准确,静夜中听到远处狗叫,这声音不可能“甚嚣尘上”,明明确确是在竹下端、地面上。“湖雁声高”,是因为雁群离听者近。可见船沿溪流一路行来,逐次惊扰了两岸生灵,先引得狗叫,后招得雁鸣。再如“一灯浮水”,当然不是仅仅一盏灯出现在水面上,而是暗夜之中船看不清,醒目的只有这盏灯,一个“浮”字,写活了船上的灯冉冉前行的状态。
全诗只写了一个变化着的场景,主要由声音构成。先前“木叶飞”是朦胧的。只有最后的灯光才是明鲜看到,这也就是引起一切声音的原因。诗虽然写得是许多嘈杂的声音,但反映的却是宁静,是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和人们的辛勤劳作。四围没有声音,是因为人们白日劳作,此刻休息了。这只船引起声响,也是由于还在劳作。作者题作“湖村庵即事”,看来,他夜宿湖村庵,听到、见到这样一个场面,颇有感触,用细致清新的笔记下了“事”,也寄托着他的感想。这时已是元末,偏僻的江南水乡百姓仍然为温饱,辛勤劳作。但大局能容他们安居吗?此夜所见的宁静的乡间生活,就更显得珍贵了。
这首诗是《元诗别裁》补遗的最后一首,选取它,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
刘敞《春草》
[2019-05-13]
-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二首(其二)》
[2019-05-13]
-
王安石《北城》
[2019-05-13]
-
王安石《雪干》
[2019-05-13]
-
王安石《出郊》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