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园司马入相
(正末扮司马温公上) 盛世逢春乐事多,疏狂况是酒中魔,鸟啼花放清明后,如此风光能几何。老夫司马君实是也,昨晚富司徒来请,今日宴会,我须索走一遭去也。(唱)
【中吕·粉蝶儿】携的些家酿园蔬,杖青藜逍遥散步,赴花期为访司徒。我则见砌瑶阶、覆碧瓦、绿檐朱户,荫门栏槐影扶疏,正是那会耆英家常的主顾。
【醉春风】那里有朱履列三千,我只见苍头排四五。(俫云) 司马老爹来了,待小人通报。(正末云) 你是富老爹的家人么?我且问你,(唱) 酒宴中贵客几人来,你与我数数。(俫云) 只是文太尉老爹、王宣徽老爹,共老爹只有三位。(正末唱)原来是太尉轩车、又打上宣徽的仪从和俺这翰林的风度。
(相见科) (富云) 小宴久设,端明大人请坐。(正末云) 我们斯文雅会,司徒大人为何如此盛设?(唱)
【迎仙客】 华宴开玳瑁,朱箔卷珊瑚,象板银筝箫间楚,玉斝酒霞流,宝鼎香云吐,真个是相府的规模。老先生可有平泉富? (云) 司徒大人七十九,太尉大人七十七,宣徽大人七十一,俱是高寿。你看鹤发童颜,眼明手快,恰似五六旬的一般,真个颐养天和、陆地神仙也。(唱)
【红绣鞋】 红灼灼童颜酒助,白皑皑鹤发霜涂,强健筋骨嫩肌肤,多因你丹田如铁垒,因此上银海赛冰壶。你敢则会降龙能伏虎。(富与众行酒科) (云) 草堂薄设,请三位大人满饮几杯者。(文云) 暮春时节,万卉争艳,是好景致也。(王云) 对此好景致,顿增豪兴,须是尽量饮几杯也。(正末唱)
【普天乐】竹影散凉阴,花气凝香物,寻旧垒莺唤新雏。春来爱日长,老去伤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误。对东风一任葫芦,碧瓮底刮干剩觚。画栏边敲残羯鼓,翠盘中舞困花奴。
(富云) 唐时,白乐天有个香山会,我朝杜丞相,有个雎阳会,皆是斯文儒雅。今日,我们这个耆英会敢也与他相似么?(正末唱)
【快活三】擅风流、气不粗、结金兰、德不孤,则俺这耆英名今日重留都,怎肯把好事让前人做。
(文云) 这洛城中有个妙觉寺,十分雄丽,寺内牡丹盛开。我们留些余兴,看上一遭去者。(王云) 这个最好,便请移步。(众行科) (正末唱)
【朝天子】步平莎坦途,访灵山佛屠,这便是西来路。(众父老儿童上云)呀,这是耆英会众老爹,我们正要看一看。呀,你看他衣冠俊伟,举止安闲,真个快睹也!(俫喝云)你们是什么人?退后些! (正末唱) 马前头踏慢传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随、儿童拥护。密匝匝,人似堵,这个说快睹,那个说快睹,擅当时齿德爵俱无负。
(众跪云) 小百姓知道众老爹结耆英会,但不认得四位老爹是谁?愿老爹指示小人知道。(正末云) 你们起来,听我说与你者。(指富、文唱)
【四边静】 他也曾封韩封潞,出拥旌旄,入登台辅。(众云)这几位年高的原来是韩国公富老爹、潞国公文老爹。(正末指王唱)他也曾玉殿传胪,长杨献赋。(众云)这一位年级差高的原来是宣徽王状元老爹。只是老爹年纪未甚高大,你端的是谁?(正末唱)则俺是大中大夫,狄兼暮,权补足香山数。
(众云) 原来是端明司马老爹。你看他四位啊,果然不枉了耆英会也。(下) (富云) 却早来到妙觉寺中,你看,宫殿高耸,廊庑宽宏,是好景致也! (正末唱)
【耍孩儿】 嵯峨宫殿把金仙塑,不让诸天洞府。飞云栋宇瑞烟浮,焰辉煌金碧模糊。栏杆宛转沉香刻,阶砌玲珑玉石铺,檐铎黄金镀。绕庭院苍松翠竹,遍池塘细柳新蒲。
(文云) 此寺中有许多牡丹,我们看上一看。(王云) 是好牡丹! 你看红紫烂漫,黄白芬芳,真个国色天香也。(正末唱)
【四煞】魏家紫洛下传,姚家黄别处无,天香国色真堪慕。栽培常引清泉灌,爱护须将蔓草除,蜂蝶休相妒。避风台筑成叠石,藏春帐结成流苏。
【三煞】红的呵似抹朱,白的呵如腻酥。几株妖艳搀青素,柔风慢摆能旋舞,膏雨轻沾惯洗梳。(云)古人云:善识牡丹者,见根荄而知高下,其次识萌芽。若夫见花而后识者,风斯下矣。(唱) 猛可里,心头悟,若能够识根荄于秋后,煞强如夸富贵在春初。
(富云) 天色晚了,我们回去吧。(正末唱)
【二煞】寻春兴未阑,看花日已晡,破青云露出蟾宫兔。比及的归家锦帐迷蝴蝶,先且则回首黄陵听鹧鸪。这其间分散了欢娱部,只今宵权将手撒,到明朝再把头扶。
(文云)昔日香山九老皆画其像于普明寺廊庑壁上,我见这妙觉寺庑壁洁净,堪以画图,此间有个画士叫郑奂的,画的最好,可请他来图画我三人于上,以纪一时盛事。如何? (富云) 说的最当。明日就请他来图画便了。
【煞尾】将咱的老容貌写入个小画图,等闲将妙觉寺东西庑,真个倒胜似云台壁上的土。
此剧简称 《独乐园》。剧写宋代翰林学士司马光,屡次上疏进谏,反对王安石变法,未被采纳,因而恳求 “出官散地”,被授 “西京御史留台” 之职。司马光到洛阳筑 “独乐园” 闲居,潜心编撰 《资治通鉴》。原平章正事富弼致仕,也在洛阳居住,与文彦博等十余位七十岁以上的老臣结 “耆英会”,司马光虽然未到七十,但因人品学问为世所重,也被请入会。一日,富弼请其他十二贤赴会,与王拱臣、文彦博、司马光饮酒谈天,又乘兴游妙觉寺赏牡丹,仿香山九老故事,画图像于寺壁,以纪盛事。适值司马光生辰,洛下诸贤相集祝寿。司马光编撰 《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终于完成,上呈御览,甚获嘉许。这时王安石已退位,吕惠卿也被放逐,因此擢升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司马光上任后改革弊政,废除新法,与西夏、契丹通好,并举荐耆英会诸贤于朝。皇帝因其除害兴利,进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
《远山堂剧品》 将该剧列入 “妙品”,误署 “苏澹作”,评云: “妙在从君实口角中讨出神情。此于移商换羽外,别是锤炉,即在元曲,亦称上乘。” 王季烈 《孤本元明杂剧提要》 云: “作道学语而绝无腐儒气,用经书注而脱尽帖括气。为正人君子写照,而机趣横生,毫不板滞。”
本折写的是司马光应约去富府参加耆英聚会,以及赴妙觉寺赏花的故事。整个剧情从司马光赴约写起,园中美景、席间应酬、路上偶遇、寺里看花,一个个场景接踵而至,一层层变化宛转起伏,在不长的篇幅中融入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却丝毫不让人有仓促、繁杂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变幻,观众在清词丽句、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气氛和主人公雍容仁厚的襟怀。在表现人物方面,剧中着意通过大量的唱腔和念白来展现司马光的情怀和气度,从 “携的些家酿园蔬,杖青藜逍遥散步”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隐居者甘于寂寞、悠然自得的情怀;从 “春来爱日长,老去伤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误。对东风一任葫芦,碧瓮底刮干剩觚,画栏边敲残羯鼓,翠盘中舞困花奴” 中,我们又能体会老人借酒纵情、豪情不减的性格; 从“马前头踏慢传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随、儿童拥护” 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昔日高官平易近人、不摆权势的品格; 从 “若能够识根荄于秋后,煞强如夸富贵在春初” 中我们还会意识到一位学者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智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赏花观景、觥筹交错的喧闹气氛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既然落笔无痕,也就让人感受颇深。这种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效果,是艺术创作中很值得称道的境界。
在剧本的结构上,作者很好的处理了主与次、动与静的关系,从开场到结束,正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既是穿针引线的脉络,又是众星捧月的焦点,不同人物的变换随着他的进退而出现,各种景物的形象通过它的描述而展开,所以,尽管剧中人物众多,头绪繁杂,但却没有给观众任何纷乱、拥挤的感觉。而且,几乎正是在这种繁而不乱、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情节变幻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通观全剧,作者在情节的处理上不离不疏、轻重有度,没有让人物淹没在情节的堆砌中,也没有使性格成为空洞的概念。这种收放自如的境界,堪称戏剧创作的大手笔。
【中吕·粉蝶儿】携的些家酿园蔬,杖青藜逍遥散步,赴花期为访司徒。我则见砌瑶阶、覆碧瓦、绿檐朱户,荫门栏槐影扶疏,正是那会耆英家常的主顾。
【醉春风】那里有朱履列三千,我只见苍头排四五。(俫云) 司马老爹来了,待小人通报。(正末云) 你是富老爹的家人么?我且问你,(唱) 酒宴中贵客几人来,你与我数数。(俫云) 只是文太尉老爹、王宣徽老爹,共老爹只有三位。(正末唱)原来是太尉轩车、又打上宣徽的仪从和俺这翰林的风度。
(相见科) (富云) 小宴久设,端明大人请坐。(正末云) 我们斯文雅会,司徒大人为何如此盛设?(唱)
【迎仙客】 华宴开玳瑁,朱箔卷珊瑚,象板银筝箫间楚,玉斝酒霞流,宝鼎香云吐,真个是相府的规模。老先生可有平泉富? (云) 司徒大人七十九,太尉大人七十七,宣徽大人七十一,俱是高寿。你看鹤发童颜,眼明手快,恰似五六旬的一般,真个颐养天和、陆地神仙也。(唱)
【红绣鞋】 红灼灼童颜酒助,白皑皑鹤发霜涂,强健筋骨嫩肌肤,多因你丹田如铁垒,因此上银海赛冰壶。你敢则会降龙能伏虎。(富与众行酒科) (云) 草堂薄设,请三位大人满饮几杯者。(文云) 暮春时节,万卉争艳,是好景致也。(王云) 对此好景致,顿增豪兴,须是尽量饮几杯也。(正末唱)
【普天乐】竹影散凉阴,花气凝香物,寻旧垒莺唤新雏。春来爱日长,老去伤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误。对东风一任葫芦,碧瓮底刮干剩觚。画栏边敲残羯鼓,翠盘中舞困花奴。
(富云) 唐时,白乐天有个香山会,我朝杜丞相,有个雎阳会,皆是斯文儒雅。今日,我们这个耆英会敢也与他相似么?(正末唱)
【快活三】擅风流、气不粗、结金兰、德不孤,则俺这耆英名今日重留都,怎肯把好事让前人做。
(文云) 这洛城中有个妙觉寺,十分雄丽,寺内牡丹盛开。我们留些余兴,看上一遭去者。(王云) 这个最好,便请移步。(众行科) (正末唱)
【朝天子】步平莎坦途,访灵山佛屠,这便是西来路。(众父老儿童上云)呀,这是耆英会众老爹,我们正要看一看。呀,你看他衣冠俊伟,举止安闲,真个快睹也!(俫喝云)你们是什么人?退后些! (正末唱) 马前头踏慢传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随、儿童拥护。密匝匝,人似堵,这个说快睹,那个说快睹,擅当时齿德爵俱无负。
(众跪云) 小百姓知道众老爹结耆英会,但不认得四位老爹是谁?愿老爹指示小人知道。(正末云) 你们起来,听我说与你者。(指富、文唱)
【四边静】 他也曾封韩封潞,出拥旌旄,入登台辅。(众云)这几位年高的原来是韩国公富老爹、潞国公文老爹。(正末指王唱)他也曾玉殿传胪,长杨献赋。(众云)这一位年级差高的原来是宣徽王状元老爹。只是老爹年纪未甚高大,你端的是谁?(正末唱)则俺是大中大夫,狄兼暮,权补足香山数。
(众云) 原来是端明司马老爹。你看他四位啊,果然不枉了耆英会也。(下) (富云) 却早来到妙觉寺中,你看,宫殿高耸,廊庑宽宏,是好景致也! (正末唱)
【耍孩儿】 嵯峨宫殿把金仙塑,不让诸天洞府。飞云栋宇瑞烟浮,焰辉煌金碧模糊。栏杆宛转沉香刻,阶砌玲珑玉石铺,檐铎黄金镀。绕庭院苍松翠竹,遍池塘细柳新蒲。
(文云) 此寺中有许多牡丹,我们看上一看。(王云) 是好牡丹! 你看红紫烂漫,黄白芬芳,真个国色天香也。(正末唱)
【四煞】魏家紫洛下传,姚家黄别处无,天香国色真堪慕。栽培常引清泉灌,爱护须将蔓草除,蜂蝶休相妒。避风台筑成叠石,藏春帐结成流苏。
【三煞】红的呵似抹朱,白的呵如腻酥。几株妖艳搀青素,柔风慢摆能旋舞,膏雨轻沾惯洗梳。(云)古人云:善识牡丹者,见根荄而知高下,其次识萌芽。若夫见花而后识者,风斯下矣。(唱) 猛可里,心头悟,若能够识根荄于秋后,煞强如夸富贵在春初。
(富云) 天色晚了,我们回去吧。(正末唱)
【二煞】寻春兴未阑,看花日已晡,破青云露出蟾宫兔。比及的归家锦帐迷蝴蝶,先且则回首黄陵听鹧鸪。这其间分散了欢娱部,只今宵权将手撒,到明朝再把头扶。
(文云)昔日香山九老皆画其像于普明寺廊庑壁上,我见这妙觉寺庑壁洁净,堪以画图,此间有个画士叫郑奂的,画的最好,可请他来图画我三人于上,以纪一时盛事。如何? (富云) 说的最当。明日就请他来图画便了。
【煞尾】将咱的老容貌写入个小画图,等闲将妙觉寺东西庑,真个倒胜似云台壁上的土。
此剧简称 《独乐园》。剧写宋代翰林学士司马光,屡次上疏进谏,反对王安石变法,未被采纳,因而恳求 “出官散地”,被授 “西京御史留台” 之职。司马光到洛阳筑 “独乐园” 闲居,潜心编撰 《资治通鉴》。原平章正事富弼致仕,也在洛阳居住,与文彦博等十余位七十岁以上的老臣结 “耆英会”,司马光虽然未到七十,但因人品学问为世所重,也被请入会。一日,富弼请其他十二贤赴会,与王拱臣、文彦博、司马光饮酒谈天,又乘兴游妙觉寺赏牡丹,仿香山九老故事,画图像于寺壁,以纪盛事。适值司马光生辰,洛下诸贤相集祝寿。司马光编撰 《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终于完成,上呈御览,甚获嘉许。这时王安石已退位,吕惠卿也被放逐,因此擢升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司马光上任后改革弊政,废除新法,与西夏、契丹通好,并举荐耆英会诸贤于朝。皇帝因其除害兴利,进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
《远山堂剧品》 将该剧列入 “妙品”,误署 “苏澹作”,评云: “妙在从君实口角中讨出神情。此于移商换羽外,别是锤炉,即在元曲,亦称上乘。” 王季烈 《孤本元明杂剧提要》 云: “作道学语而绝无腐儒气,用经书注而脱尽帖括气。为正人君子写照,而机趣横生,毫不板滞。”
本折写的是司马光应约去富府参加耆英聚会,以及赴妙觉寺赏花的故事。整个剧情从司马光赴约写起,园中美景、席间应酬、路上偶遇、寺里看花,一个个场景接踵而至,一层层变化宛转起伏,在不长的篇幅中融入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却丝毫不让人有仓促、繁杂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变幻,观众在清词丽句、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气氛和主人公雍容仁厚的襟怀。在表现人物方面,剧中着意通过大量的唱腔和念白来展现司马光的情怀和气度,从 “携的些家酿园蔬,杖青藜逍遥散步”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隐居者甘于寂寞、悠然自得的情怀;从 “春来爱日长,老去伤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误。对东风一任葫芦,碧瓮底刮干剩觚,画栏边敲残羯鼓,翠盘中舞困花奴” 中,我们又能体会老人借酒纵情、豪情不减的性格; 从“马前头踏慢传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随、儿童拥护” 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昔日高官平易近人、不摆权势的品格; 从 “若能够识根荄于秋后,煞强如夸富贵在春初” 中我们还会意识到一位学者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智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赏花观景、觥筹交错的喧闹气氛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既然落笔无痕,也就让人感受颇深。这种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效果,是艺术创作中很值得称道的境界。
在剧本的结构上,作者很好的处理了主与次、动与静的关系,从开场到结束,正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既是穿针引线的脉络,又是众星捧月的焦点,不同人物的变换随着他的进退而出现,各种景物的形象通过它的描述而展开,所以,尽管剧中人物众多,头绪繁杂,但却没有给观众任何纷乱、拥挤的感觉。而且,几乎正是在这种繁而不乱、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情节变幻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通观全剧,作者在情节的处理上不离不疏、轻重有度,没有让人物淹没在情节的堆砌中,也没有使性格成为空洞的概念。这种收放自如的境界,堪称戏剧创作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