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廷筑
(生向鬼门换淡黄方袍、紫纶巾,手执筑上) (众惊介)这是那里说起?此生器宇轩昂,冠服潇洒,是那等人物,一向肯屈抑在俺门下?嘿!快请上堂,坐个头席,细细请教咱! (生) 诸公请了!非是俺不胜技痒,正是逢场作戏,休得太认真了! (击筑介)
【五供养】理旧装、整须眉,这本领休轻觑了。洗净了筝笛耳,试听咱裂石穿云意。悠扬的轻风飞絮,激昂的金戈铁骑,更有那繁弦急节似千万点催花雨,可敌那射头鹅妙手叫人云儿。
(众惊介) 只先生起手这一会,便惊得毛骨悚竖。愿再领教咱。(生击筑介)
【月下海棠】俺只似伍子胥吹箫吴市,休比他蔺相如鼓瑟渑池。你休惊俺鱼服白龙危,当得个遭折胁范雎在厕。俺喜的是劈箜篌,只索再弹一会。
【么】只这肩圆项细敲的竹尺,赛过那渔阳挝渊渊出金石。借这些指拨,发舒俺千万种牢骚处。多应是被宫声往而不返误虚脾。
(众)先生,你越弹越快,绝非人间之音。只闻得燕太子宫中有个高渐离先生,能为变徵之声,闻声皆发上指冠。敢就是先生哩? (生笑介)你也只考其音,不必究其人了。
【拨不断】试想那怀中筑、两手提,怎比那遏行云雍门涕泗。只索按吊湘累《离骚》章句。捺不住酒人场冲冠裂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众惊起介)先生,你休怪俺们肉眼不识天人哩!只闻得秦皇方搜捕诸侯宾客,你也须索善藏其用咱! (生笑介)俺可是怕那势焰的人么?
【落梅风】可知道六王毕,四海一,早是孟尝客散秋风里。那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生不别竟下)
这出戏的背景是: 秦兵已灭燕国,太子丹被杀,他的宾客四处逃散,“高渐离变名姓为人佣保,匿作于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高渐离的击筑才能被主人发现,便赐酒赏座。这时的高渐离已感到总是隐姓埋名的逃亡,终究不是办法,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活一场。于是,他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有了上面这一段唱念表演。
高渐离黄衣紫冠的出场,表明他已决心放弃隐姓埋名的流亡生活,勇敢的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保持自己作人的堂堂尊严和凛凛正气。那裂云穿石、繁弦急节的乐声之所以会感动众人,恰恰是因为乐声中洋溢着激愤昂扬的 “千万牢骚处”,展示着击筑者不肯苟且偷生磊落情操。高渐离把自己的逃亡生涯比作伍子胥、范雎的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捺不住酒人场冲冠列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的憾恨则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重负。和荆轲有所不同的是,高渐离不是通过“那虎狼秦谁挂在眼” 的壮语,而是用自己的筑声宣泄自己的一腔悲愤、满怀豪情。昔日,在易水河边,高渐离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泗。……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如今,历经巨变,高渐离的筑声中更多了几分沧桑,几分凄怆,所以,当他“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正是从那悲凉的乐曲声中,人们感受到末路英雄的困厄和他视死如归的坦荡,也使高渐离的舞台形象得到充分地烘托和展现。当他唱道: “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 时,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伤,在一种无法言表的悲凉中,把全剧的悲剧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在第一折中,高渐离的形象还是作为荆轲的陪衬,到了第二折,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形象便逐步丰满鲜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高渐离的两次演奏,实际上是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有了这样的揭示,人们才得以理解: 为何他的乐曲能如此摄人心魄,为何他能受到荆轲的信任和重托,为何他能有以筑击秦王的壮举。在戏剧冲突比较平缓的情况下,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如此鲜明浓重,不能不归功于剧作家良好的戏剧敏感和语言功力。
顺便一提的是,唱词中提到的 “渔阳挝渊” 和 “湘累凭吊” 分别是祢衡和屈原的故事,在时间上与高渐离不合。这姑且算是作者的用典不当。
【五供养】理旧装、整须眉,这本领休轻觑了。洗净了筝笛耳,试听咱裂石穿云意。悠扬的轻风飞絮,激昂的金戈铁骑,更有那繁弦急节似千万点催花雨,可敌那射头鹅妙手叫人云儿。
(众惊介) 只先生起手这一会,便惊得毛骨悚竖。愿再领教咱。(生击筑介)
【月下海棠】俺只似伍子胥吹箫吴市,休比他蔺相如鼓瑟渑池。你休惊俺鱼服白龙危,当得个遭折胁范雎在厕。俺喜的是劈箜篌,只索再弹一会。
【么】只这肩圆项细敲的竹尺,赛过那渔阳挝渊渊出金石。借这些指拨,发舒俺千万种牢骚处。多应是被宫声往而不返误虚脾。
(众)先生,你越弹越快,绝非人间之音。只闻得燕太子宫中有个高渐离先生,能为变徵之声,闻声皆发上指冠。敢就是先生哩? (生笑介)你也只考其音,不必究其人了。
【拨不断】试想那怀中筑、两手提,怎比那遏行云雍门涕泗。只索按吊湘累《离骚》章句。捺不住酒人场冲冠裂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众惊起介)先生,你休怪俺们肉眼不识天人哩!只闻得秦皇方搜捕诸侯宾客,你也须索善藏其用咱! (生笑介)俺可是怕那势焰的人么?
【落梅风】可知道六王毕,四海一,早是孟尝客散秋风里。那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生不别竟下)
这出戏的背景是: 秦兵已灭燕国,太子丹被杀,他的宾客四处逃散,“高渐离变名姓为人佣保,匿作于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高渐离的击筑才能被主人发现,便赐酒赏座。这时的高渐离已感到总是隐姓埋名的逃亡,终究不是办法,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活一场。于是,他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有了上面这一段唱念表演。
高渐离黄衣紫冠的出场,表明他已决心放弃隐姓埋名的流亡生活,勇敢的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保持自己作人的堂堂尊严和凛凛正气。那裂云穿石、繁弦急节的乐声之所以会感动众人,恰恰是因为乐声中洋溢着激愤昂扬的 “千万牢骚处”,展示着击筑者不肯苟且偷生磊落情操。高渐离把自己的逃亡生涯比作伍子胥、范雎的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捺不住酒人场冲冠列眦,只苦那椎儿乏力” 的憾恨则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重负。和荆轲有所不同的是,高渐离不是通过“那虎狼秦谁挂在眼” 的壮语,而是用自己的筑声宣泄自己的一腔悲愤、满怀豪情。昔日,在易水河边,高渐离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泗。……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如今,历经巨变,高渐离的筑声中更多了几分沧桑,几分凄怆,所以,当他“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正是从那悲凉的乐曲声中,人们感受到末路英雄的困厄和他视死如归的坦荡,也使高渐离的舞台形象得到充分地烘托和展现。当他唱道: “酒人燕市知何处?梦魂儿怎忘得那萧萧易水” 时,对旧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伤,在一种无法言表的悲凉中,把全剧的悲剧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在第一折中,高渐离的形象还是作为荆轲的陪衬,到了第二折,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形象便逐步丰满鲜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高渐离的两次演奏,实际上是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有了这样的揭示,人们才得以理解: 为何他的乐曲能如此摄人心魄,为何他能受到荆轲的信任和重托,为何他能有以筑击秦王的壮举。在戏剧冲突比较平缓的情况下,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如此鲜明浓重,不能不归功于剧作家良好的戏剧敏感和语言功力。
顺便一提的是,唱词中提到的 “渔阳挝渊” 和 “湘累凭吊” 分别是祢衡和屈原的故事,在时间上与高渐离不合。这姑且算是作者的用典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