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媒·诧美
【红衲袄】 (生)莫不是貌湘妃清泪遐?莫不是赋洛神惊鸿讶?莫不是降王母染出云旗下?莫不是戏羊权图将跳脱夸?这都不像。你看这左边,还画着个鹦鹉儿在上。怎的傍铢衣幽禽挂,一似弄文鸳翠袖拿。哦!
是了。敢则这庄严南海也,是个紫竹慈容莫认差。
毕竟还非,若是大士法像,怎生这鹦鹉有个笼儿锁着? (作细看介)呀!
【前腔】 则见他点腮痕晕浅霞,更那染眉黛浑如画。底下况有凌波微露,上边是绿云低约瑶簪亚,下边是绛幅深垂莲瓣佳。不是玉天仙会散花,恰似倩香闺刚挽发。分明楚楚臻臻活在跟前也,那里这人间萼绿华?
(生) 原来是王氏之物。但不知画的何人,你看好不爱煞人也!
【仙吕过曲·解三酲】 是则是甚婵娟这般潇洒?淡妆成似玉无瑕,人间脂粉难烘托,毕竟个虚空描画。只是写出这样国色,也定然是个名手。
若小生,休说眼中少见,就是摹拟,也怎能到此?怕姮娥不逗天边影,便风月难摹云外花。真和假,只纸条丰韵,看煞娇娃。
【前腔】 他注秋波分明盼咱,敛娇蛾含羞答答,溜钗痕一缕垂逋发,多应是芳年未嫁。难道红鸾作合凭虚枕,只是青鸟相思守唤茶?春无价,你一窗幽思,我满眼空花。
咳!若真有这画中的人儿,才不枉了是孙子楚的对头。美人啊,美人!
【前腔】你耳轮热今朝绣闼,有人儿评跋嗟呀。帘前学得情调法,便梅香悄语瞒他。有日玉台夜韵联红烛,才得暖帐春风认碧纱。温柔煞,怕雕笼漏泄,磕尽闲牙。
(末上,背介) 咦! 你看这孙相公,还对着那画儿痴痴呆呆、自言自语,怪道人都道他是个傻子。(转介) 这画儿相公如此爱玩,想是可入赏鉴的。(生点头介) 我想如今画师,那有如此慧心画出这般丰格,况且又不题款。
【前腔】甚丹青染得仙葩,除非影娥人现身说法。我孙子楚呵! 活胭脂到眼刚撇下,没来由凭空挑达。老单,这幅美人多些价钱,卖与我罢!(末)又来了,这是人家裱的,如何好卖与相公? (生) 待携将软障千回叫,好拨动幽情一点芽。难详察,这画图省识,知在天涯!
《鹦鹉媒》 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的《阿宝》 一篇改编的传奇剧本。今存刊本卷前作者自序作于乾隆戊子 (1768),其时距 《聊斋志异》 的青柯亭本刊行仅两年,可知此剧是最早的由 《聊斋》 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剧情与小说大致相同,写杭州王员外之女宝娘 (小说中名阿宝) 梦见观音大士送给她鹦鹉一只,并告诉她“良缘在上”,于是从集市上购得鹦鹉并自绘肖像及鹦鹉,交店家装裱; 秀才孙荆见画像而爱慕,托媒说合遭王家拒绝,于是神魂离体化为鹦鹉与宝娘相伴,靠着心诚志坚,终于与宝娘成婚。不料新婚未久,孙荆一病不起,宝娘也殉情自缢,得阴司城隍于谦神灵救助,夫妇皆得还阳重生,成为美满眷属。全剧以鹦鹉作为纽结孙、王姻缘的针线,故取名 《鹦鹉媒》。
《诧美》 一出是写孙荆见到宝娘画像感到惊喜并产生爱慕之情的一场戏。两支 【红衲袄】、四支 【解三酲】 都是孙荆所唱,曲词自述他对于画中美人的赞赏及喜悦的心情。第一支 【红衲袄】 首先用一连串的神仙中美人进行比拟。因为他感到这画中人太漂亮了,其思绪便立即驰往仙界,猜想她是湘妃,是洛神,是西王母,是萼绿华,但都不像。又从图中有鹦鹉而猜想她是南海观音。这些联想说明一开始孙荆在心目中就把宝娘置于非常崇高的地位,没有把画中的她当一般凡间女子看待,因此才感到十分惊喜。
第二支 【红衲袄】,孙荆开始仔细审视画中美人的容貌和服饰。她腮点霞晕,眉描黛色,那乌发,那瑶簪,那裙裾,那鞋尖,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使画中美人好像要活起来似的,分明是现实中的美貌女子,根本不是散花天女或萼绿华等神仙中人。值得玩味的是,前一支曲猜想她是仙女,后一支曲又猜想她不是仙女,思绪从天界降至凡间,对美人的印象便从遥远的九霄拉到现实的地面,对美人的心态也就从崇仰变为爱悦。“好不爱煞人也”,这句夹白便从心底自然流出。
接下来曲牌换成【解三酲】,孙荆也好像忽然从醉中醒来,由对画中美人的赞赏转为对绘有美人之画的赞赏。第一支【解三酲】 曲,赞赏这画把美人画得那么逼真,那么灵动,姿态潇洒,面容娇美,他不但没有见到过这样漂亮的女子,连梦里的想象也想象不来。尤其是她那一双俊眼,目光就像是直视自己一样。第二支 【解三酲】 曲,进一步从美人的秋波引起遐想,觉得那目光含羞传情,好像是正当妙龄的闺中女子春心初动,正憧憬着未来婚姻的幸福。这种神态,真让孙荆心醉神迷。他因而引起痴想,这样的美人才是自己理想的伴侣,于是不由得痴情地呼唤起来。第三支【解三酲】 曲,即是孙荆对着画中美人自诉衷情之词。他甚至想到自己在这里对画称赞她,而她在闺中一定会感到耳朵发热了; 并进一步联想到美人在意识到有人想她唤她之后,一定要心生情愫,瞒着侍女出来和他相会,同享暖帐温柔之乐。以上三支曲,把孙荆被画中美人引逗得想入非非的情思,刻画得细致入微,妙趣横生。
画店老板单有文见到孙荆自言自语、如痴如呆的样子,感到他真像众人所议论的那样直冒傻气,就问他是不是看中了这幅画。孙荆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被画中美人迷住了。他唱出第四支 【解三酲】 曲是对店家的答复。他认为这幅画不是一般画师画的,一定是美人的自我写真,自己既然看见,决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向店家提出要买这幅画,单老板说这是顾客拿来让装裱的,当然不可能卖给他。孙荆只落得十分遗憾,无可奈何地告辞而去。
这出戏所描写的孙荆见画中美人而痴情的种种神态,使观者联想起 《牡丹亭》中柳梦梅 “叫画” 的情节。钱维乔对汤显祖的 “言情” 思想和 《牡丹亭》 的艺术手法肯定都有所借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牡丹亭》的“情至” 思想主要是通过杜丽娘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执着追求表现出来的,而 《鹦鹉媒》 的 “情至”思想,则是通过孙荆 “人可为鹦鹉,鹦鹉可为人” 的奇特变幻表现出来。孙荆向店家请求购买宝娘画像未成,又托巫妈妈到王家提亲,遭到拒绝之后,宝娘的丫环倩奴戏言孙荆如果砍去手上的枝指,婚姻可有希望,孙荆竟然果断地砍掉了那一段枝指。这是 《聊斋》小说原有的情节,此剧加以渲染,强化了孙荆的痴情。作者又写了纨绔子弟胡俊向王家求婚,以及宝娘的母亲嫌贫爱富反对孙、王二人婚事,这也进一步深化了剧作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剧中写孙荆与宝娘的生死之恋,感情真挚,质朴动人,是那些单纯“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语) 的才子佳人类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毕竟还非,若是大士法像,怎生这鹦鹉有个笼儿锁着? (作细看介)呀!
【前腔】 则见他点腮痕晕浅霞,更那染眉黛浑如画。底下况有凌波微露,上边是绿云低约瑶簪亚,下边是绛幅深垂莲瓣佳。不是玉天仙会散花,恰似倩香闺刚挽发。分明楚楚臻臻活在跟前也,那里这人间萼绿华?
(生) 原来是王氏之物。但不知画的何人,你看好不爱煞人也!
【仙吕过曲·解三酲】 是则是甚婵娟这般潇洒?淡妆成似玉无瑕,人间脂粉难烘托,毕竟个虚空描画。只是写出这样国色,也定然是个名手。
若小生,休说眼中少见,就是摹拟,也怎能到此?怕姮娥不逗天边影,便风月难摹云外花。真和假,只纸条丰韵,看煞娇娃。
【前腔】 他注秋波分明盼咱,敛娇蛾含羞答答,溜钗痕一缕垂逋发,多应是芳年未嫁。难道红鸾作合凭虚枕,只是青鸟相思守唤茶?春无价,你一窗幽思,我满眼空花。
咳!若真有这画中的人儿,才不枉了是孙子楚的对头。美人啊,美人!
【前腔】你耳轮热今朝绣闼,有人儿评跋嗟呀。帘前学得情调法,便梅香悄语瞒他。有日玉台夜韵联红烛,才得暖帐春风认碧纱。温柔煞,怕雕笼漏泄,磕尽闲牙。
(末上,背介) 咦! 你看这孙相公,还对着那画儿痴痴呆呆、自言自语,怪道人都道他是个傻子。(转介) 这画儿相公如此爱玩,想是可入赏鉴的。(生点头介) 我想如今画师,那有如此慧心画出这般丰格,况且又不题款。
【前腔】甚丹青染得仙葩,除非影娥人现身说法。我孙子楚呵! 活胭脂到眼刚撇下,没来由凭空挑达。老单,这幅美人多些价钱,卖与我罢!(末)又来了,这是人家裱的,如何好卖与相公? (生) 待携将软障千回叫,好拨动幽情一点芽。难详察,这画图省识,知在天涯!
《鹦鹉媒》 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的《阿宝》 一篇改编的传奇剧本。今存刊本卷前作者自序作于乾隆戊子 (1768),其时距 《聊斋志异》 的青柯亭本刊行仅两年,可知此剧是最早的由 《聊斋》 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剧情与小说大致相同,写杭州王员外之女宝娘 (小说中名阿宝) 梦见观音大士送给她鹦鹉一只,并告诉她“良缘在上”,于是从集市上购得鹦鹉并自绘肖像及鹦鹉,交店家装裱; 秀才孙荆见画像而爱慕,托媒说合遭王家拒绝,于是神魂离体化为鹦鹉与宝娘相伴,靠着心诚志坚,终于与宝娘成婚。不料新婚未久,孙荆一病不起,宝娘也殉情自缢,得阴司城隍于谦神灵救助,夫妇皆得还阳重生,成为美满眷属。全剧以鹦鹉作为纽结孙、王姻缘的针线,故取名 《鹦鹉媒》。
《诧美》 一出是写孙荆见到宝娘画像感到惊喜并产生爱慕之情的一场戏。两支 【红衲袄】、四支 【解三酲】 都是孙荆所唱,曲词自述他对于画中美人的赞赏及喜悦的心情。第一支 【红衲袄】 首先用一连串的神仙中美人进行比拟。因为他感到这画中人太漂亮了,其思绪便立即驰往仙界,猜想她是湘妃,是洛神,是西王母,是萼绿华,但都不像。又从图中有鹦鹉而猜想她是南海观音。这些联想说明一开始孙荆在心目中就把宝娘置于非常崇高的地位,没有把画中的她当一般凡间女子看待,因此才感到十分惊喜。
第二支 【红衲袄】,孙荆开始仔细审视画中美人的容貌和服饰。她腮点霞晕,眉描黛色,那乌发,那瑶簪,那裙裾,那鞋尖,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使画中美人好像要活起来似的,分明是现实中的美貌女子,根本不是散花天女或萼绿华等神仙中人。值得玩味的是,前一支曲猜想她是仙女,后一支曲又猜想她不是仙女,思绪从天界降至凡间,对美人的印象便从遥远的九霄拉到现实的地面,对美人的心态也就从崇仰变为爱悦。“好不爱煞人也”,这句夹白便从心底自然流出。
接下来曲牌换成【解三酲】,孙荆也好像忽然从醉中醒来,由对画中美人的赞赏转为对绘有美人之画的赞赏。第一支【解三酲】 曲,赞赏这画把美人画得那么逼真,那么灵动,姿态潇洒,面容娇美,他不但没有见到过这样漂亮的女子,连梦里的想象也想象不来。尤其是她那一双俊眼,目光就像是直视自己一样。第二支 【解三酲】 曲,进一步从美人的秋波引起遐想,觉得那目光含羞传情,好像是正当妙龄的闺中女子春心初动,正憧憬着未来婚姻的幸福。这种神态,真让孙荆心醉神迷。他因而引起痴想,这样的美人才是自己理想的伴侣,于是不由得痴情地呼唤起来。第三支【解三酲】 曲,即是孙荆对着画中美人自诉衷情之词。他甚至想到自己在这里对画称赞她,而她在闺中一定会感到耳朵发热了; 并进一步联想到美人在意识到有人想她唤她之后,一定要心生情愫,瞒着侍女出来和他相会,同享暖帐温柔之乐。以上三支曲,把孙荆被画中美人引逗得想入非非的情思,刻画得细致入微,妙趣横生。
画店老板单有文见到孙荆自言自语、如痴如呆的样子,感到他真像众人所议论的那样直冒傻气,就问他是不是看中了这幅画。孙荆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被画中美人迷住了。他唱出第四支 【解三酲】 曲是对店家的答复。他认为这幅画不是一般画师画的,一定是美人的自我写真,自己既然看见,决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向店家提出要买这幅画,单老板说这是顾客拿来让装裱的,当然不可能卖给他。孙荆只落得十分遗憾,无可奈何地告辞而去。
这出戏所描写的孙荆见画中美人而痴情的种种神态,使观者联想起 《牡丹亭》中柳梦梅 “叫画” 的情节。钱维乔对汤显祖的 “言情” 思想和 《牡丹亭》 的艺术手法肯定都有所借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牡丹亭》的“情至” 思想主要是通过杜丽娘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执着追求表现出来的,而 《鹦鹉媒》 的 “情至”思想,则是通过孙荆 “人可为鹦鹉,鹦鹉可为人” 的奇特变幻表现出来。孙荆向店家请求购买宝娘画像未成,又托巫妈妈到王家提亲,遭到拒绝之后,宝娘的丫环倩奴戏言孙荆如果砍去手上的枝指,婚姻可有希望,孙荆竟然果断地砍掉了那一段枝指。这是 《聊斋》小说原有的情节,此剧加以渲染,强化了孙荆的痴情。作者又写了纨绔子弟胡俊向王家求婚,以及宝娘的母亲嫌贫爱富反对孙、王二人婚事,这也进一步深化了剧作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剧中写孙荆与宝娘的生死之恋,感情真挚,质朴动人,是那些单纯“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语) 的才子佳人类作品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