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
杜 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原诗今译】
我身往东郡探望兖州任职的父亲,
首次登楼,放眼齐鲁的原野山林。
冉冉浮云把黄海和泰山连在一起,
迢迢平野将青州、徐州衔接无垠。
东岳泰山至今仍然有秦代的石碑,
汉灵光殿独独留下一片废墟荒地。
耽游的我呀,缅怀着古老的往昔,
临眺东郡的景物,愁情掠我心扉。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杜甫年轻时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 作的。当时诗人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今山东兖州县)任司 马之职,这就是诗中“趋庭”一词的来历。这一段时间,据诗 人晚年的《壮游》诗中回忆,是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 狂”的生活。《旧唐书》本传中也说他“尝从(李)白及高适过 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这一点也可和本 诗中的“从来多古意”的心情相验证。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首联就采用对句。“东郡”, 指的是古兖州,汉时称东郡。唐诗中地名常爱沿袭古称,此 即一例。“趋庭”一典,出自《论语》,孔鲤趋而过庭,他父亲孔 子要他学诗、学礼的事。杜甫当时正是年轻学习的时候,所 以用这个典。“趋庭”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省父,二是前 来游历学习,兼受父教的意思。首联点题,并说明此行的来 意。“纵目”,启下二联。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两句是“纵目”时的概观, 属于远景:海岱上空,浮云联接,眼前广阔的平原,绵延地 伸向青、徐二州。海、岱:指的是渤海、泰山,“浮云连海岱”, 是指视觉上高高在天的浮云下连渤海和泰山。“平野入青 徐”是由视觉上低而近的平野延伸到视觉上高而远的青徐 两州。两句一由上而下,一由下而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 面。这两句诗所展示的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是杜诗中的写 景名句。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孤嶂”指的是峄山秦碑, 秦始皇东巡登峄山时,曾命丞相李斯勒石纪功,称“峄山石 刻”。“荒城”,即今之曲阜古城,“鲁殿”,指鲁灵光殿,为汉景 帝子鲁王所营建。这两句,视野由远而收近,由雄伟阔大的 自然景观转注于“秦碑”“鲁殿”这些历史陈迹上,由写景转 入怀古,由空间境界转向上下千年的时间之流中。诗人在这 一联中,没有直接抒发他的“怀古幽思”,可是从诗句的“孤” “荒”“余”等字中,却透露出诗人对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感 叹,这就是所谓的诗家“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杜诗详注》 引赵汸语曰:“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 可为二、三联的定评。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一联的“古意”,是承上 一联的“秦碑”、“鲁殿”而来的。这首诗作于诗人科举不第之 后,因此诗中的“古意”就含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当时诗人 还年轻,正处于少年上进的时期,虽然遭到现实的挫折,但 这并不能对他产生太大影响而使他消沉下来。我们从这首 诗中,仍然可以感觉出诗人少年挺拔,英风隽气,这与他后 期的诗歌的“沉郁顿挫”的境界,在风骨上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诗与杜甫集中的另一首《望岳》同为诗人早期的五 律。其结构严谨,格律工稳,感慨深沉含蓄,向为诗家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