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淮南寺
程 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原诗今译】
南去北来没有羁扰我想休息就休息,
西风吹尽楚江上的白蘋草煞是悲戚。
我们出家人可不是见秋生悲的骚客,
任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相对愁悲。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抒发淡泊超俗情趣的小诗,是诗人在扬州淮 南寺里小住时写下的。
诗的起笔突兀,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不论是南去北来, 还是北去南来,诗人总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无忧无 虑,恬然适意。也许有人会问:“若是碰上萧杀的秋天还会如 此无忧无虑吗?”诗的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道:“白蘋吹尽楚江 秋。”诗人像是回答说,正是在萧萧秋风把白蘋都吹落了的 深秋季节才如此这般说来。他身处秋气萧杀、万物凋零的深 秋季节,丝毫没有悲哀凄凉的感觉,反而无忧无愁,安然处 之,像是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本来,诗人得休便休已经够 洒脱了,再有后一句萧瑟景象的衬托,就更显示出超尘脱俗 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悲秋”的传统。一到秋天,西 风瑟瑟、枯叶飘零,这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人们对不如 意的人生大兴悲叹之词。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作 《九 辩》,第一句就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而此诗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随遇而安、怡 然自得呢? 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不寻常的举止的同时也 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问号。诗的三、四句紧扣首二句之意: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在这里,诗人以道人 自比,表现出诗人对闲适飘逸、淡泊无求境界的向往。诗人 之所以能够“南去北来休便休”,就是因为他不是见秋生悲 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当众人 对秋生悲时,诗人自然无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对愁”。晚山, 即秋天黄昏时的山。此时,远远望去,楚江两岸的山脉凄清 寥落,像是在飒飒秋风中相对发愁。晚山本来不会悲愁,在 超脱淡泊的道人看来,晚山也不会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 里,晚山连同周围的一切才看上去像是都在悲叹哀伤。在 此,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愁容满面的“悲秋客”,而是通过“悲 秋客”眼里所看到的秋暮中凄凉悲伤的景物来写“悲秋客”, 这样写,更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潇洒飘逸。
这首诗,前两句先写出形迹,后两句写心神,象剥笋皮 似的一层深似一层地写来,笔法显得陡健有力。这种写法称 作“倒装”。在此,若不“倒装”,按顺序写来,便属凡笔,诗意 也就索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