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馀韵 孔尚任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哀江南

哀江南


        [北新水令],(俺樵夫啊,)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斜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的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风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是一出写南明亡国的历史剧,是孔尚任历时十年而成的杰作,全剧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线索,而用意在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并试图总结明朝兴亡的历史经验,为当代提供借鉴。全剧共四十出,《馀韵》是最后的一出,通过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在龙潭江畔的感慨悲歌,对南明的覆灭作沉痛的历史回顾,感伤之至,强调了剧本的主题。苏、柳二人原是阮大铖的门客,后从复社文人《留都防乱揭》得知阮是魏阉党羽,即拂衣而去。明亡后,他们宁肯归隐渔樵,而不愿做清朝的顺民,是正义感很强、颇具民族气节的下层人物。
        由苏昆生唱的《哀江南》一套共七曲,是《馀韵》著力之所在。曲写苏昆生在阔别南京三年后,忽然高兴,进城卖柴,发现故都面目全非,到处是兵燹痕迹,战争创伤。回思往事,如昨梦前尘,不禁长歌当哭。曲以弋阳腔演唱,慷慨苍凉,发无穷沧桑之感。
        [北新水令]写重到南京第一印象,夕阳下山,村郭萧条。“秣陵”是南京旧称,战国时楚威王埋金其地称“金陵”,秦时改称“秣陵”。“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把南京城外景色,写得沙场般凄凉,战争留下的工事尚未拆除,而一二瘦马躺卧其间,使人联想到古乐府中“骁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悲凉场面。
        [驻马听]写明孝陵遭到破坏的情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座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块风水宝地。这里已不见了昔日守陵的太监,庄严肃穆的气氛荡然无存。苏昆生眼中看到的情景是,护墓的树木有的居然被野火烧焦,墓地居然成了放羊的牧场,享殿檐角长草、堂上满是鸽翎蝠粪、枯枝败叶,最不叫话的,是御制的碑上那雕有龙纹的碑额也被牧儿打碎了。这一切告诉人们,眼下已经改朝换代了,前朝的痕迹正在迅速消失。
        [沉醉东风]写明代故宫墙倒宫塌的情景。“白玉”、“红泥”、“琉璃”、“翡翠”、“丹墀”这些富丽华美的名物,与“横”、“堕”、“烂”等破坏性动词组辞,对比强烈,令人触目惊心,感慨无端。尤其是“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蒿莱、乞儿与“宫门”搭界,更让人感到不相伦类,读来不是个滋味儿。
        [折桂头]写秦淮河的变迁,无非今昔之慨。秦淮河过去灯红酒绿,是个销金窝,其“旧日窗寮”装修之华美不言可知,而眼前是“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令人“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二句互文,是说当年秦淮河歌妓成阵,处处笙箫,而今歌妓又在何处?笙箫又在何处?端阳节的龙舟赛事早已停了,重阳节登高的风气也待恢复,人事的萧条使得多少家酒店关闭啊。一个朝代消失了,一个朝代刚刚兴起,这时最容易感到世事的沧桑。
        [沽美酒]、[太平令]二曲写苏、柳等人当年熟游的长桥戏院,竟认不出过去的面目。——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下一堆瓦砾。长桥的丢荒,是因为少有人过,旧日红板恐怕已和作者手种的花条柳梢一样,作了附近人家的柴火。旧院的破败,是因为无人居住,当然进去也不用敲门,更不用提防有狗而轻轻敲门——然而多么希望能听到狗叫几声啊,可惜一片寂静。只有冷清清的落照,笼罩着这旧院长桥。
        最后[离亭燕带歇拍煞]是总吊明朝的覆灭。先承上回忆明故宫和秦淮河极盛之时,以“莺啼晓”、“花开早”一派春晓光景,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继以“谁知道容易冰消”一句抹倒。紧接三排句又是两句写盛,一句写衰,反复唱叹,三个“眼看他”,意味着从盛到衰之快,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些感慨结合着角色自身经历,变得更加真切,更加感人——“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谓狎妓),将五十年兴亡看饱。”紧接一组鼎足对——“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将今昔盛衰之意说够。正是人生如梦,而过去的一切,偏偏又记忆犹新,叫人不相信地图真的改变了颜色、江山真的改换了主人、自己真的成了遗民,然而又不得不相信。所以最后只得长歌当哭,隐逸山林,了此残生。
        本套七曲写明代遗民的黍离麦秀之悲,从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旧行院等几个角度,前分后总,反反复复,多用铺陈排比的句法,将家国兴亡的沉痛感伤,倾吐得淋漓尽致。[馀韵]有一首由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以弹词形式、采用七言流水句,对导致国家覆亡的原因作了一番反思——如云“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雨云床(此刺福王)”、“指马(此刺马士英)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指阮大铖)狂”等等,偏重理性的批判;此套不更重复,乃集中笔力,专写亡国之痛和幻灭之感,故更为纯情,也更为动人,作为全剧的尾声,是饶有“馀韵”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