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属于王风。王,指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凡产生于王城畿内的民歌,统称王风。
自汉以降,对这首诗的作者、时代和主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诗序》认为,是东周的大夫行役至西周宗庙宫室,看到废墟荒凉,闵周室颠覆而作。也有人说,西周宣王时,“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还有人认为是春秋时代卫宣公的儿子寿,忧思其兄长伋被害之作。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旧贵族忧叹自己破产的诗。余冠英先生则认为是流浪者诉说忧思之诗。蓝菊荪先生又认为,是一个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诗。细读诗文,总觉以上诸说与诗义不合。根据诗里充满悱恻凄怆、倍受压抑、痛忧不已的情绪,推断作者应是一个失志潦倒的官吏。诗反映了“周辙东、王纲坠”的动乱社会现实。
诗以第一人称写法反复抒叹遭害的郁愤心情。“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诗人看到的旷野真实情景。这一田野景象,不仅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而且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情景已臻于交融的境界。置身于这空旷寂寥环境中的怀志潦倒的诗人,其不能自抑的愁情会更加升腾起来。诗接着写道:“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游荡着,应该是多么忧伤! “行迈靡靡”是行动描写,“中心摇摇”是心理刻画。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原因,这就把诗人“行行重行行”的表现和“肠中车轮转”的凄楚心绪活画了出来,其变态的神志和痛忧难言的心理也被揭示出来。此时此刻,受压抑的怒火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大声疾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以“知我者”与“不知我者”对举,对于“不知我者”的诬陷与迫害,表示了极为不满与怨愤,申诉了满腹的苦衷。要说诗人有什么企求的话,就是要摆脱困境,解除思想的苦痛。可是,在那社会动乱互相倾轧的旋涡里,他这一最低愿望也不能实现。他无可奈何地喊道:“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之所以呼叫苍天,其意不在指责上天,也不是说他痛苦是上天造成的,更不是让上天给以回答,而是控诉人间的罪恶,倾吐悲愤不已的心情,表达关心社会的心愿和进身不能的激情。当时,诗人很可能联想到公刘开拓于豳,太王创业于岐,文王光大于丰,武王成就于镐的西周盛世。及至幽王,一旦灰烬,荡然无存,到了平王,臣僚腐败,苟且偷生,鱼肉人民,被迫东迁。他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想想自己罹难潦倒,又无力匡正时弊,怎能不悲痛欲绝呼叫苍天呢?《诗经·柏舟》和《汉乐府·上邪》,都是采取这种抒情方式表达不可遏止的思想感情。这样表达,要比直接抒情的艺术效果好得多。
诗的二、三章,更换了几个字,通过反复咏叹,把诗人郁苦不满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本诗写的不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而是一个失志官吏的愁情,但它仍不失为一首现实主义的好诗。诗人的痛苦悲伤不是由于生活的腐败、思想的颓废,而是由于恶势力对他的压抑。通过忧情的发泄,折射出动乱社会的阴影,反映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现出一种不满与反抗情绪,这在客观上与当时劳动人民希望摆脱苦难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它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的进步性。
以回环复沓的形式抒发难言之情是本诗的一个特点。这种反复咏叹,正好抒发了诗人在险恶环境中的时时燃烧着的怒火,时时在浸染着悲怆的痛苦激情,正如《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所说:诗人“胸中有种种酸甜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得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每章前四句的偶句只是更换几个字,表达进层之意,末四句只字不变,反复咏叹抒情。首章用“稷之苗”,比兴“中心摇摇”,次章用“稷之穗”,比兴“中心如醉”,末章用“稷之实”,比兴“中心如噎”。由“苗”到“穗”到“实”的物象更换,恰与“摇摇”到“如醉”到“如噎”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我们随着对稷苗摆动、稷穗下垂和稷实沉重的直感,更能理会到诗人的心情由忧伤、烦乱到沉郁的发展脉络。正如朱熹所说:“初见稷之苗矣,又见稷之穗矣,又见稷之实矣,而所感之心始终如一,不少变而愈深。”(《诗集传》)“摇摇”、“醉”和“噎”的恰当运用,把那思想愈来愈愁苦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形象生动,令人深受感动。
本诗抒发的尽管是诗人自己的愁情,没有直接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丑恶的势力,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揭露的作用,这一抒情方式成了后世抒情诗的一种类型。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写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虽只写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但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罪恶随之也被暴露了出来。这说明,这类抒情诗逐步形成定式,其渊源应当追溯到《诗经》。
-
张籍诗《江南曲》
[2019-09-19]
-
词·况周颐词《江南好》
[2019-09-19]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2019-09-19]
-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2019-09-19]
-
词·朱彝尊词《桂殿秋》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