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
散文·历史散文·左传·僖公四年《齐伐楚盟于召陵》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齐楚召(shào)陵之盟,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前656)。这年春天,齐桓公率鲁、宋、陈、卫、郑、许及曹等国诸侯军,以强大的联合部队南攻附楚的蔡国。蔡溃败后,联军又进兵楚境,发生了本文叙述的齐与楚两国约盟事。
全篇以记言为主,作者仅以少而精的叙事语句交待事件的背景,将人物的辞令巧妙地联缀起来,于辞令中展示人物的文韬武略和聪明才智。文章大约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以记管仲征讨的言辞为主,后半记屈完与齐桓公的对话,其中很突出地表现了楚国使臣善于应对的特点。他们不惧威权,从容对答,言语文辞既严正强劲而又刚柔得体,逻辑鲜明,这是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
齐国为首的诸侯在击败蔡国以后,突然进犯楚境,楚国使臣奉命前来质问。面对压境的强敌,使者首先恭顺地发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国的行动本属无理,此时齐相管仲的回答更是寻找口实的骄横之言。他提出的理由是:过去西周召康公曾命令齐国的先君姜太公辅助周王室,齐国历来享有巡行四海的特权,现在楚国不贡苞茅,天子祭祀无以缩酒,所以齐国来楚问个究竟。此外,当年周昭王南巡而不返,到底是什么原因,今天也特来向楚责问。管仲所言“召康公命我先君”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事,都是上百年前的历史旧事,现在拿出来作征伐楚国的理由,实在是强辞夺理以势压人,是一派霸主气势。楚使听罢,便针锋相对地回答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这不卑不亢、略带诙谐的答辞,实际上就是驱赶齐国出境的“逐客令”。楚国此时不是能与北方大国抗衡的强国,因此对大国的来犯不得不采取谨慎态度。
齐桓公受挫于楚使,但气焰未减,又“师进,次于陉”;同时自春入夏齐鲁等诸侯联军也久驻楚地不退。因此楚成王再次派屈完出使齐师。齐桓公与屈完的对话是在同车“检阅”诸侯部队的时候展开的。齐桓公只字不提他对楚国的入侵,却要求楚国与他建立“友好关系”。楚使依礼作答,齐桓公却急不可耐地向屈完炫耀武威。他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统率的诸侯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并以威胁的口气逼问屈完。面对庞大的联军战阵,楚臣屈完从容镇定,斩钉截铁地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不怒而威,其表现的楚王君臣刚柔兼具、仗义善谋的毅勇气概全然压倒了齐桓公的傲慢骄横。文中没有记写齐桓公听到屈完回答以后的反应,只记下了事件的结局:“屈完及诸侯盟。”显然,齐桓公的这次“伐楚”行动,在不畏强敌的楚国君臣面前,只得收兵敛足,和盟而归。
-
张籍诗《江南曲》
[2019-09-19]
-
词·况周颐词《江南好》
[2019-09-19]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2019-09-19]
-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2019-09-19]
-
词·朱彝尊词《桂殿秋》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