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周尚书》

2022-11-14 可可诗词网-中外名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重别周尚书》

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注释】 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汉朝时地属边陲,出关则为西域诸国。这里代指异国。②河:指黄河。

【诗大意】 遥远的阳关道路上,不见有一个人返归故乡。只有黄河岸边的大雁啊,一到秋天便飞回南方。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春正月,是庾信在长安送别周弘正时所作。因为同时还作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别周尚书弘正》诗,所以这里题作“重别”。

周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时为左民尚书、散骑常侍,庾信其时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二人同在江陵做官。江陵陷落时,弘正遁围而出,东归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敬帝。庾信此时正出使西魏,羁留北方。天嘉元年(560),周、陈和亲,周弘正来长安迎接安成王陈顼(xu旭,即后来的陈宣帝),与在北周的庾信重叙旧谊。庾信留北以来,念念不忘故国乡关,现在得见故人,内心良多感慨。在周弘正回南之际,他心潮奔涌,再也扼制不住感情的闸门,绵绵乡思迸泻笔端。

诗的前半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这里的“一人”,不是说自江陵沦陷,献俘长安以来,尚无一人能够回归南朝,而是庾信夫子自道,说他自 己欲归不能。至于“阳关”,这里无疑是代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亦非实指其地,而是用其典故。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将班超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率军赴西域,至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始得回到洛阳,前后在西域31年。永元十二年,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遂上疏请归,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庾信因为久羁北地,置身“胡马哀吟,羌笛凄啭”的环境中,自不免常常想到“久在绝域”的班超,也不免时时有“生入玉门关”的渴望。如他在《拟咏怀》中说:“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清仉璠注:“伤己本无谋习,而出使不归,玉门生入,不可得也。”这几句话正道出了庾信当时的心态,恰好可以作为“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的脚注。

诗的后半云:“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自出使西魏留北之日起,到写诗送别周弘正的时候,他在北方已经生活了将近10年。在“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拟咏怀》)的居住环境中,他的南归之念势必早已和黄河上南飞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了,春来秋去,大雁一年中要有两度牵动他的心。现在他送周弘正南旋,又不禁想到南飞的秋雁。大雁是来去自由的,周弘正也是来去自由的,唯独自己为人事羁绊,南归无望,他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哀怨和怅恨啊! 读到“唯有”二字,他的恨恨之声依稀就在耳际了。

这首诗只有20个字,极其短小,但写来有情有景,有今事有古典,蕴含十分丰富。就情景说,缘南归之情而写南飞之景,自然入画,情景交融。虽说此次送别的时间并不是秋雁南飞的季节,但读者与作者在感情的交流上不觉得有任何隔碍。再就事典说,今日庾信羁留长安,远离乡关,亦如昔日班超“久在绝域”,其愿望也在于能否“生入玉门关”,这里以“阳关万里”隐喻思乡之情,今事古典妙合无隙,这大概就是清人沈德潜评点庾诗所说的“造语能新,使事无迹”(《古诗源》卷十四)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