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
结着愁怨的姑娘。
【注释】 圮(pǐ):毁坏。
【赏析】 本诗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当时叶圣陶称许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住在雨巷尽头的姣好姑娘。雨巷是寂寥的,只有春雨打在这位青年油纸伞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似乎越发使得这悠长的雨巷寂寞、空荡。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结着愁怨,她也许有什么不幸,她“忧愁”、“哀怨”、“太息”、“冷漠”、“凄清”、“惆怅”、“迷茫”。这姑娘的形象明显地带有悲剧色彩。但是诗中,姑娘没有在沉重的悲哀中颓唐,她表现出冷漠和孤傲,她以无比的毅力忍受着落到她头上的磨难。
诗人用丁香来比喻这位姑娘的神态、色彩、心绪,是很贴切的。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它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因而,丁香便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物。丁香很美丽,但又易于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脆弱的,自然会做许多忧怨的梦。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长久的期待中,那位哀怨的姑娘终于走来了。“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也是“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表现出凄清、惆怅,“她静默地走近”,似乎她与他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因为她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并从他的身边飘过去,于是二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好像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虽然同病相怜,可是又互相无力拯救,只得分开,这正是相思苦,相聚更难。从诗的深层象征意蕴来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正是他自己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探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是“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在他面前瞬间闪现,便又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一起消失了,空留下抒情主人公独自在悠长的雨巷彷徨。一切都是寂寥的,雨打着油纸伞发出的音响使雨巷更沉寂了。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寂寞与孤苦的心情。
本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早期的诗虽然低沉,缺乏反抗和战斗意识,但是却真实地表现出一部分知识份子在当时环境下彷徨不安,无法实现理想的那种迷茫、惆怅的心态。应该承认,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