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則(十三)”·通假字

    1.通“即”(训见《尔雅·释言》)。 《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按:《一切经音义》作“愿言即嚏”。《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返)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則(十二)”·通假字

    通“自”。则从,即“自从”。 《东堂老》二折:“自家李茂卿,则从买了扬州奴的住宅……”...

    “則(十一)”·通假字

    通“怎”。则么,即“怎么”。 元王实甫《西厢记》剧二本一折六么序么曲:“则么诸葛孔明,博望烧屯?”《西天取经》剧十七女王曰:“又是个柳下惠颜叔子,叫则么那村柳舍? 叫则么哪吞颜郎?”宋刘过《红酒歌》:“醉到天晓待则么?”陈德和《落梅风》曲:“吟诗满前都...

    “則(十)”·通假字

    通“作”。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则,犹‘作’也,做也。” 宋辛弃疾《稼轩词·西江月》:“千年往事已沉沉,閒管兴亡则甚!”《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叫你出来,分付你少则声,颠倒说出一篇来!”《醒世恒言》卷一:“月香暗暗叫苦,不则声。”《水...

    “則(九)”·通假字

    通“蠆(才)”。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按:则如,《金楼子·立言》作“裁如”。裁,亦通“蠆(才)”。 《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注:“(则)当为‘财’,与‘才’同。”...

    “則(八)”·通假字

    通“適”,適才。按:参看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八。 《孟子·尽心(下)》:“卒为善土,则之野。”又《滕文公(下)》:“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則(七)”·通假字

    通“哉”,句末语气词。按:古音“则”、“哉”同。 《墨子·天志(中)》:“此其故何则? 圜法明也。”《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国语·楚语》:“是知天咫(只)! 安知民则?”...

    “則(六)”·通假字

    1.通“在”。按:说本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参看徐仁甫《广释词》卷八。 《逸周书·王佩》:“合为在因时,应时则易成。”(“则”与“在”互文见义。)《荀子·非十二子》:“虽则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韩诗外传》八:“文侯曰:‘中山之君,长短者若何?’苍唐...

    “則(五)”·通假字

    通“者”。 《墨子·节葬》:“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丧而疾。”按:《节用》:“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句法语意相同。可见上文中“则”与“者”互文。...

    “則(四)”·通假字

    通“止”。不则,即“不止”。 元关汉卿《救风尘》剧二折白:“妳妳! 不则周舍说谎也。”《梧桐雨》剧二折〔红绣鞋〕曲:“不则向金盘中好看,便宜将玉手擎餐。”《来生债》一正末白:“自古及今,因这几文钱上,不则送了一个。”《水浒》第二回:“不时间只是王四去...

    “則(三)”·通假字

    1.通“只”。 宋方岳《哨遍》词:“恐古时月与今时异,恨则恨今人不千岁。” 2.通“祗”、“只”,仅仅,不过。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则,与‘只’同,祗也。限量词。” 《孟子·尽心(下)》:“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

    “則(二)”·通假字

    通“贼”,害。 《尚书·盘庚》:“女(汝)有戕则在乃心。”杨树达《读书记》:“则,假为‘贼’。”《老子》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高亨正诂:“则,读为‘贼’。”《史记·律书》:“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徐广曰:“贼,一作‘则’...

    “則(一)”·通假字

    1.通“侧”,旁侧。 《墨子·备水》:“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瓦井中。”清孙诒让间诂引毕沅曰:“则同侧。”《庄子·列禦寇》:“醉之以酒而观其侧。”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侧’或作‘则’。” 2.通“测”。 《墨子·备水》:“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

    “剋”·通假字

    1.通“克”,攻克,克敌取胜;克服;能。 《老子》第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河上本“克”作“剋”。《庄子·让王》:“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剋之。”《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剋天下矣。”又《十过》...

    “刮(三)”·通假字

    通“剐”。 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常卿赵公大食刀歌》:“太常楼声嗷嘈,问兵刮寇趋下牢。”...

    “刮(二)”·通假字

    通“ ”, 风。 唐杜甫《前苦寒行》:“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博异记》:“东风刮地,折木飞花。”《元朝秘史》卷一:“但见西北风起时,鹅鸭的翎毛似雪般刮将来。”《红楼梦》第五十回:“王夫人笑道:‘这也是好主意,刮风下雪倒便宜。’”...

    “刮(一)”·通假字

    通“聒”,吵嚷,喧闹。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接些珠宝客人,每日的讨酒讨浆,刮的人不耐烦。”...

    “刳(二)”·通假字

    通“枯”。按:刳,《广韵》若胡切,平声,横韵;今音ku。 《荀子·正论》:“斩断刳磔。”按:《广雅疏证》:“‘刳’、‘枯’义相近。”...

    “刳(一)”·通假字

    1.通“夸”,张大。 《庄子·天地》:“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2.通“誇”,誇大;誇耀。按,侉,本指疲惫(见《说文》)。 《尚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伪孔安国传:“言殷众士骄恣过制,矜其所能,一自侉大。”...

    “刻”·通假字

    1.通“剋”,剋日,约定(或限定)时间。 汉白石神君碑:“指日刻期应时有验。”《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又《管辂传》注:“登高堂,望风气,分灾异,刻期日。”《晋书·陶侃传》:“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唐王建《东...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