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于(四)”·通假字

    1.通“乎”。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一:“于,犹乎也。”按:“于”、“乎”上古同属鱼部。 《论语·为政》:“孝乎惟孝!”按:汉石经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乎”均作“于”。《庄子·人间世》:“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乎,崔本作...

    “于(三)”·通假字

    1.通“衧”。按:参看清高翔麟《说文字通》卷八。 《後汉书·光武纪》:“更始将诸于绣。” 2.通“愉”。于于,即“愉愉”,自得貌。 《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司马彪注:“于于,无所知貌。”按《吕氏春秋·长利》:“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

    “于(二)”·通假字

    1.通“迂”,广,大。按《集韻·寘韻》:“于,大也。” 《礼记·文王世子》:“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犹为之。”汉郑玄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又《檀弓(下)》:“诸侯公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

    “于(一)”·通假字

    通“吁”,表赞叹、悲叹。 《诗经·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按:《韩诗》作“吁嗟”。)又《召南·驺虞》:“于嗟乎。”汉郑玄笺:“于嗟者,美之也。”又《陈风·东门之枌》:“穀旦于差,南方之原。”《尚书·吕刑》:“吁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马本作...

    “二”·通假字

    通“...

    “事(七)”·通假字

    通“止”。 《汉书·古今人表》引《论语·雍也》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唐颜师古注:“非止称仁,乃为圣也。”...

    “事(六)”·通假字

    1.通“治”,治理;置办。按:《增韻·寘韻》:“事,治也。” 《晏子春秋·問上(十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事民而而不责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事,治也。谓尽智以导民而不矜伐,劳力以治民而不督责也。”《战国策·秦策(四)》:“齐、魏...

    “事(五)”·通假字

    通“侍”、“伺”,侍奉,伺候。 《周易·蛊》:“不事王侯。”《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

    “事(四)”·通假字

    通“竢”,等待。 《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不见乳堂朝荣贵,先死黄泉事我儿”。...

    “事(三)”·通假字

    1.通“史”。 金文《利簋》:“易(赐)又(右)事利金。” 2.通“使”,出使;役使,使用。 《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又《七患》:“民无食则不可事。”《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陈奇猷集释:“‘事’即‘使’字。”《国语...

    “事(二)”·通假字

    1.通“勢”。 《齐民要术·杂说》:“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 饲牛畜,事须肥...

    “事(一)”·通假字

    通“倳”,树立,建立;又通“剚”,插入,剌入。按:事,《广韵》侧吏切,去声,志韵;今音zi。按《正字通·亅部》:“事,又与‘剚’‘倳’通。” 《周礼·天官·太宰》:“事典以任百官。”注:“事犹倳也。”《商君书·壹言》:“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高亨注:“事,...

    “乎(二)”·通假字

    1.通“于” 《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通“於”。 《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又《尽心》:“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乎(一)”·通假字

    通“呼”,呼唤,召唤。 《两周金文辞图录大系·遹》:“[穆王]乎于大池。”又《颂鼎》:“王乎史虢生册令颂。”...

    “予(三)”·通假字

    1.通“與”,参與。 《汉书·薛宣传》:“王立自杀,与立相善者皆予送葬。” 2.通“與”,赞许,称誉。按:《广雅·释诂》:“与,誉也。”孔子有曰:“吾舆點也。”“与”,“誉”也。 《管子·宙合》:“此言尊高满大,而好矜人以爾,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尹知章注:“...

    “予(二)”·通假字

    1.通“與”,给與。 《诗经·鄘风·干旄》:“何以予之。”按:汉王充《论衡·率性》作“何以与之”。《管子·七法》:“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快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汉书·晁错传》:“予冬...

    “予(一)”·通假字

    1.通“余”,自称之辞。此为“余”本有义。按:予,本义为赐予。 《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女(汝)皆亡。”《论语·述而》:“天生德於予。”《左传》哀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尔)子杀予之弟也。”《孟子·公孙丑(上)》:“予助苗长矣!”《礼记·曲礼...

    “了”·通假字

    通“料”。了理,即“料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再过几天,我们正事了理清楚,也就附轮回上海去。”《快心编三集》第九回:“只见夫人说道:‘尚有一事未曾了理。’”...

    “亂(三)”·通假字

    通“至”。按:在古汉语中,“乱”与“治”同音,故“乱”可训“治”。“乱”与“至”亦同音,故“乱”可通“至”。 《尚书·禹贡》:“浮於潜,逾於沔,入於渭,乱於河。”《汉书·杨王孙传》:“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匵,葛藟为缄,贯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

    “亂(二)”·通假字

    通‘率’,大率,大抵。 《尚书·梓材》:“王启监,厥乱为民。”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说(下)》:“‘乱’者,‘率’之借字也。‘乱’字古音在元部,‘率’字古音在术部,而‘率’字得通作‘乱’者,古元术二部音读相通。”曾运乾正读:“乱,今文读为‘率’,声之转...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