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元代理学家。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元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自幼聪敏好学,五岁时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曾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与其族子程钜夫为同学。宋咸淳六年(1270),应乡贡中选;次年,就试礼部,落第。授徒乡里,作草屋以居,题名“草庐”,被称为草庐先生。入元后,隐居,从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还居草庐。二十三年,程钜夫奉诏到江南招揽人才,与他同赴大都(今北京),不久辞归。元贞年间(1295—1296),讲学于龙兴(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荐于朝。大德五年(1301),授应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而该职已改授他人,遂南还。八年,被任为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迁延不赴,称病辞职。至大元年(1308),授国子监丞。皇庆元年(1312)升司业。当时国子监只知蹈袭许衡成法,教学专讲朱熹一家之言,以朱熹《小学》、《四书集注》诸书。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比较辨析各家传注的得失,融会不同学派的学说;并且突破经学限制,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拟定了新的教法。由于提出为学应以尊德性为本,因此遭到议论,又因不同意实行大学积分法与同事意见不合,辞职回家。皇庆二年,集贤院奏请召为国子祭酒,反对者指责他不合许衡尊信朱子之义,为陆学,不可为国子师,于是作罢。延祐五年(1318),授翰林直讲学士,遣虞集驰驿入朝,途中因病而返。至治三年(1323),超拜翰林学士,复遣近臣至其家征召,入京。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晚年致力于著述、讲学,南北士人从学者甚多。著有《易纂言》、《诗纂言》、《书纂言》、《春秋纂言》、《三礼考注》等,在元代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他适应理学发展的趋势,主张朱、陆“二师之为教一也”。有《草庐吴文正公全集》传世。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谥文正。
今日更新
-
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
[2020-06-27]
-
“小明王”亳州称帝
[2020-06-27]
-
高邮之战
[2020-06-27]
-
陈友谅篡权建“汉”
[2020-06-27]
-
明玉珍入川建“夏”
[2020-06-2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