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谦谨”,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恶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无心之失耳,而丹书之戒,怠胜敬者凶,论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学》以傲惰同论,曾子以暴慢连语者,何哉?盖天下之祸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过皆生于四字。怠则一切苟且,忽则

2023-09-12 可可诗词网-古代长句译注 https://www.kekeshici.com

【名句】“恭敬谦谨”,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恶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无心之失耳,而丹书之戒,怠胜敬者凶,论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学》以傲惰同论,曾子以暴慢连语者,何哉?盖天下之祸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过皆生于四字。怠则一切苟且,忽则一切昏忘,惰则一切疏懒,慢则一切延迟。以之应事则万事皆废,以之接人则众心皆离。古人临民如驭朽索,使人如承大祭,况接平交以上者乎?古人处事不泄迩,不忘远,况目前之亲切重大者乎?故曰“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此九字即“毋不敬”。“毋不敬”三字非但圣狂之分,存亡治乱、死生祸福之关也,必然不易之理也,沉心精应者始真知之。

【译文】“恭敬谦谨”,这四个字是指有意识的善;“狎侮傲凌”,这四个字是指有意识的恶。这是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至于“怠忽惰慢”,这四个字乃是指无心造成的过失,而师尚父的丹书告诫说“怠胜敬者凶”,评论国家是治理还是荒乱,把这点看做存亡的关键。《大学》把“傲”、“惰”同样看待,曾子把“暴”、“慢”相提并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天下的祸患都是从这四个字引起的,每个人的罪过都是从这四个字产生的。怠,就会一切得过且过;忽,就会一切昏忽忘记;惰,就会一切疏懒;慢,就会一切延迟。以这样的态度去应付万事,万事都要荒废;用这样的态度和人相处,人们都会离心。古人治理百姓如驾驭用腐朽的缰绳套着的马车,非常小心;役使民众如同面临盛大的祭典,非常恭敬,况且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呢?古人处事不轻慢近处的事,不忘记长远的事,况且目前和自己最切近的大事呢?因此孔子讲“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九个字就是“毋不敬”的意思。“毋不敬”这三个字非但是圣人和狂人的分界,也是存亡治乱、死生祸福的关口,是永远不变的道理。只有沉下心来精心对待的人才能真正体悟到这一点。

注释

【注释】①丹书之戒:丹书,托言天命所授之书。《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师尚父西面道书(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②治忽:治理与忽怠,指社会安定与荒乱。 ③《大学》以傲惰同论:《大学》第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④曾子以暴慢连语:《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朱熹注:“暴,粗厉也。慢,放肆也。” ⑤临民如驭朽索:《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孔氏传:“朽,腐也,腐索驭六马,言危惧甚。” ⑥使人如承大祭,《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⑦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语出《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众寡,指人多少。小大,指势的大小。慢,怠慢。 ⑧毋不敬:《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毋,莫。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