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道理见识可建天地,可质鬼神,可推四海,可达万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简,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与授受者是也。气质见识,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刚气多者为贤智、为高明,柔气多者为沉潜、为谦忍
【名句】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道理见识可建天地,可质鬼神,可推四海,可达万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简,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与授受者是也。气质见识,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刚气多者为贤智、为高明,柔气多者为沉潜、为谦忍。夷、惠、伊尹、老、庄、申、韩各发明其质之所近是已。世俗见识狃于传习之旧,不辩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为依据,教之则藐不相入,攻之则牢不可破,浅庸卑陋而不可谈王道。自秦汉唐宋以来,创业中兴往往多坐此病。故礼乐文章因陋就简,纪纲法度缘势因时,二帝三王旨趣漫不曾试尝,邈不入梦寐,可为流涕者。此辈也,己私见识利害荣辱横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据亦足成一家之说,附会扩充尽可眩众人之听。秦皇本游观也,而托言巡狩四岳;汉武本穷兵也,而托言张皇六师。道自多歧,事有两端,善辩者不能使服,不知者皆为所惑。是人也,设使旁观,未尝不明;惟是当局,便不除己。其流之弊,至于祸国家、乱世道而不顾,岂不大可忧、大可惧哉!故圣贤蹈险履危,把自家搭在中间;定议决谋,把自家除在外面,即见识短长不敢自必,不害其大公无我之心也。
【译文】凡是见识从道理中来的,为第一。见识从气质中来的,为第二。见识从世俗中来的,为第三。见识出于自私的目的,为最下。道理见识可以让天地知道,可以请鬼神评定,可推之四海,可传之万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简,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传授的就是这类见识。从气质中得来的见识,仁者称之为仁,智者称之为智。刚气多的就是贤智之见、高明之见,柔气多的就是沉潜之见、谦忍之见,伯夷、柳下惠、伊尹,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各自发扬他们的气质形成的主张就接近这种见识。世俗见识拘泥于流传学习的旧套,不辨是非,安于日常的见闻,以此作为依据,传授其他的道理则听不进去,批判它则牢不可破,浅庸卑陋,不能与之谈论实行王道的道理。自秦、汉、唐、宋以来,那些创业和中兴的君主多犯这个毛病。因此礼乐文章因陋就简,纪纲法度循势因时,对二帝三王的治国之道一点儿也不愿尝试,梦中都不会想一想,真可让人为之伤心流泪啊!这种人,把自己的浅见和利害荣辱放在心中,而对是非可否则认识不清。援引根据也足成一家之说,附会扩充还能迷惑众人之听。秦始皇本来是游玩观赏,而假托是巡狩四岳;汉武帝本来是穷兵黩武,而假托是为了扩大兵力。道路本来就有歧路,事物本来就有两端,即使善辩者也不能使人信服,不知内情的就会被迷惑。这种人,如果是个旁观者,未尝看不清楚,只因是当事人便不能不考虑自己,这样做的流弊,导致祸国家、乱世道,他们仍不管不顾,这不是太让人忧虑、太可怕了吗?因此圣贤之人,在奔赴危险之地时,把自己搭在中间;在定议决谋的时候,把自己除在外面。即使不敢肯定他们的见识是否正确,也不妨害他们有一颗大公无我的心啊!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2019-05-26]
-
舟中失火,须思救法。
[2019-05-26]
-
静者生门,躁者死户。
[2019-05-26]
-
难乎能忍,妙在不言。
[2019-05-26]
-
气盛便没涵养。
[201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