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是主管思考的, 思考就能有所得益, 不思考就没有得益。......
颂 (诵) 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书籍,而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 因此还要讨论一下他们所处的时代, 看看他们在......
圣人之言, 不能尽解, 说道陈义, 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 宜问以发之; 不能尽解, 宜难以极之。
对于圣人的言论, 有时不能完全理解; 对其论述的道理, 陈述的义旨, 有时也不能清楚显明。 不清楚显明的地方,......
校定书籍, 亦何容易, 自扬雄、 刘向, 方称此职耳。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
校勘书籍,谈何容易,从历史上看, 只有汉代人扬雄、 刘向,才算得称职的人。 未能读遍世上的书, 就不能从事校......
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 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只有才能不高而侥幸被选中的, 怎么能说学问广博而不被举拔呢?诸位儒生应忧虑自己的学业不能精深, 不必忧虑......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能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
开始读书时, 不是夏、 商、 周三代, 和西汉、 东汉的书不要去读,不是圣人所追求的志向不要树立。不论是静处......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
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
学而不化, 非学也。
学习不能融会贯通、 消化吸收, 不叫做学习。......
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
圣人贤士用来教育人的方法, 全部保存在经书之中, 有志向的人, 诚然应当熟读深思, 对不懂之处加以询问辨明。......
学问须是严密理会, 铢分毫析。
做学问必须严密地领会认识, 极其细致地分析研究。......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
大概读书, 首先应当熟读, 使书中言语好像都是出自自己之口, 继而再精心思考, 使书中的意旨好像都是出自我的......
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
泛泛阅读, 广博地吸取, 不如熟读而又精心思考。......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
做学问的途径, 没有比穷究事理更为领先的了。 穷究事理的要领, 必定在于读书; 读书的方法, 没有比循序渐进......
为学者须从穷理上做功夫。
做学问的人必须从穷尽探究事物的道理上下功夫。......
论学便要明理, 论治便要识体。
要讨论学问就要明白学问中的道理, 要讨论治国之道, 就要认识治国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