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因人之学识浅陋、气象粗疏,便生鄙薄。才有鄙薄之心,在我便是浅陋、 粗疏, 去彼几何耶?
不可由于他人学识浅陋, 气质形象粗俗, 便鄙视人家。刚一生出鄙视的想法, 对自己来说就是浅陋、 粗俗, 同他......
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有人说才子大都傲慢, 我说傲慢就是无才。......
一日习数, 思习功久旷便忘,况不习乎! 宋代诸先生虽天资高,可不习而熟,可久旷而不忘, 能保其门下天资皆
学习应当一天温习数次, 如果温习的功夫间隔时间长了, 所学的知识就会忘记,何况不去温习?宋代诸多先生虽然禀......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
世有自命君子, 而物望不孚。 德业不进者, 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 自大则廉而刿(gui贵)物,才而陵物,议论
世上有自命不凡的所谓君子, 然而不能使众人信服。 这种人的道德学业不能长进的原因, 无不由于自以为是和自......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不能盲目相信书本知识, 就像完全相信《尚书》 中的话, 还不如不去读《尚书》一样。......
竹萌能破坚土, 不旬日而等身; 荷蕖生水中, 一昼夜可长数寸; 皆以中虚也。 故虚空之力, 能持天载地……
竹笋之所以能够破硬土而出,不到十天就长得与人一样高;荷花生于水中, 之所以一天一夜能长数寸, 都是因为它们......
知学之人, 能与闻迁。
真正懂得做学问的人, 能够随着新的见闻、 新的理解而改变旧的看法。......
善学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州水而不满,无他,善为之下而已矣。
善于学习的人大概像大海那样吧? 干旱多年也不会枯竭, 接受四面八方的流水也不会盈满。 如此没有别的原因, ......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
古人的文章, 题材宏大, 气韵奔放, 格局、 气度、 风格, 超过今天很远; 但是在收集整理和注疏上, 却不精密细......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只工作不休息, 周文王、 周武王也不能够做到; 只休息不工作, 周文王、 周武王也不会这样做; 有劳有逸, 劳逸......
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 用则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 能自树立, 不因循者是也。
圣人的学问之道是:他不写文章就罢了,如果写就一定崇尚、学习优秀的作者。 优秀的作者之所以写出漂亮的文章,......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
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 并使所学得到运用; 不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花的精力多而收效很少......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通过学习积聚才识, 通过请教辨别问题, 以宽厚的态度处事待人, 以仁爱的胸怀行事接物。......
圣经贤传, 屏而不省, 要妙之义, 无自可寻; 非先生好之乐之,味于众人之所不味,务张而明之,其孰能勤勤
圣人的经书贤士的阐释, 屏除而不去察看, 那么精要微妙的义旨, 自然无可寻得; 不是先生喜欢看它, 高兴看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