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2024-06-26 可可诗词网-外国名言名句 https://www.kekeshici.com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 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 背。

————(汉) 蔡邕 《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 生焉;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汉)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汉)蔡邕《九势》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 力,肌肤之丽。

————(汉) 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 右,至回左亦尔。

————(汉) 蔡邕《九势》

匆匆不暇草书。

————(晋) 卫恒 《四体书势》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 身之力而送之。

————(晋) 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晋) 王羲之《书论》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 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 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 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 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晋) 王羲之《笔势论十》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 背,毫发死生。

————(南齐) 王僧虔 《笔意赞》

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 未尽。

————(唐)张怀瓘《书议》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 书如走。

————(唐) 张怀瓘《六体书论》

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 居下。

————(唐) 张怀瓘《书议》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

————(唐)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用笔须手腕轻虚。

————(唐)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 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 锋也。不涩则险动之状无由而生 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 俗也。

————(唐) 韩方明 《授笔要说》载徐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 题勒方 畐,真乃居先。

————(唐) 孙过庭 《书谱》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 学成规 矩,老不如少。

————(唐) 孙过庭 《书谱》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 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唐) 孙过庭 《书谱》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唐) 孙过庭 《书谱》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 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唐) 孙过庭 《书谱》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 挛。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 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 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唐) 李世民《笔法诀》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 余。

————(宋) 欧阳修 《作字要熟》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 余。

————(宋) 欧阳修《李邕书》

学书如急流, 用尽气力, 不 离故处。

————(宋)欧阳修《苏子美蔡君谟书》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 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宋) 苏轼《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 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 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宋) 黄庭坚《论书》

凡书画当观韵。

————(宋)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宋)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 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 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经意与不经意也。

————(宋)姜夔《续书谱·临摹》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 锥画沙,如壁坼。……折钗股欲其 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 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 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 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 迟,则无神气; 若专务速,又多失 势。

————(宋) 姜夔 《续书谱·迟速》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宋)姜夔《续书谱·疏密》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 生怪; 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 俗: 皆字病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 字。

————(宋) 米芾《海岳名言》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 二法不可不兼有。

————(宋) 赵构 《翰墨志》

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 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 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 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

————(宋)陈槱《负暄野录·学书须观真迹》载范成大语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 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元)赵孟頫《定武兰亭跋》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 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 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 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变法》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 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 肥浊而风韵不足; 痛快而不沉着, 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 丰坊 《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 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 丰坊《书诀》

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 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 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 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 妙多端是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 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 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 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 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 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 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 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 为藏锋, 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 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 矣。

————(清) 朱履贞 《书学捷要》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 能成书。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本领者,将军也; 心意者,副 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 生。

————(清) 冯班 《钝吟书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 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 结字在 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清) 冯班《钝吟书要》

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 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 笔锋外出,笔肚著纸,然后指挥如 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 无涩滞之病。

————(清) 梁��《评书帖》

楷书结构极难,而行草亦不 易。

————(清) 梁��《评书帖》

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 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

————(清) 梁��《评书帖》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 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 用笔,非规规形似也。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 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 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 之谓。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 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 片,方为尽善尽美。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古来善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多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清) 朱和羹 《临池心解》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 华。

————(清) 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 学问也。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 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 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 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清) 周星莲 《临池管见》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此中消 息甚微。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 无间断。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 气象。

————(清) 姚孟起 《字学臆参》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一家,至 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 收并蓄,淹贯众有。然非淹贯众有, 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 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 生气力。

————(清)王澍《论书剩语·临古》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 字如算子之病。

————(清)王澍《论书剩语·结字》

能用拙,乃得巧; 能用柔,乃 得刚。

————(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

————(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 腕欲活。

————(清)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汉、唐隶法,体貌不同,要皆 以沉劲为本。

————(清)王澍《论书剩语·隶书》

楷书不当布置平稳,然须从平 稳入。

————(清)王澍《论书剩语·楷书》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 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 则在画之中截。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历下笔谭》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 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 沉,笔飘则墨浮。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述书下》

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 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 也。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

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 画中也; 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 铺于纸上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 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 毫不裹者,分意也。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 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 减之。

————(清) 笪重光《书筏》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 谓丰筋? 察其纽络一路。

————(清) 笪重光《书筏》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或呼疾 而应迟,或呼缓而应速。

————(清) 笪重光《书筏》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 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 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 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 者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 法。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古人论用笔,不外 “疾”、 “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 之力,筋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 致。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 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 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 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 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 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 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 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 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 入我 神者,古化为我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 向;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 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 书者必争此一笔。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 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 婉,斯征品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 “骨气”二字。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 本。

————(清) 刘熙载《艺概·书概》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 治静。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 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清) 刘熙载《艺概·书概》

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 大,而在心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艺与诗情、画意合着一个灵 魂,都强调简约之美,气韵之美,中 和之美,它们体现着自古流传下来 的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陈廷祐 《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 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 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 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 艺术。

————陈廷祐 《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 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 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 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 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 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 经验谈辑要释义·唐韩 方明〈授笔要说〉》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