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2018-05-23 可可诗词网-韦应物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作于北宋兴元元年(784)秋,时作者任滁川刺史。全椒,即滁川,今属安徽省。全椒山,即全椒神山,在县城西30里,有洞极深。据王象之《舆地纪胜》: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诗写作者在郡斋中思念友人,欲携酒前往,共慰风雨之夕,但又落叶空山,友人乃野鹤闲云,无处寻其踪迹。全篇自第二句之“念”字生发,暗用葛洪《神仙传》 “白石先生事”,描绘山中道士束薪煮石之神奇仙境。结尾二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下面作者不写了,而是请读者去思索,有首无尾,以不结为结,即所谓戛然而止。引读者更进一步去想象,去探求,去思索。
 
      全诗虚笔摹拟,简淡超妙。施补华说:此诗“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见《岘佣说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 jì quán jiāo shān zhōnɡ dào shi 》 
    《 寄 全   椒   山   中    道  士  》 
    .[ tánɡ ]. wéi yīnɡ wù.
    .[ 唐   ]. 韦  应   物.
    jīn zhāo jùn zhāi lěnɡ , hū niàn shān zhōnɡ kè 。 
    今  朝   郡  斋   冷   , 忽 念   山   中    客 。 
    jiàn dǐ shù jīnɡ xīn , ɡuī lái zhǔ bái shí 。 
    涧   底 束  荆   薪  , 归  来  煮  白  石  。 
    yù chí yì piáo jiǔ , yuǎn wèi fēnɡ yǔ xī 。 
    欲 持  一 瓢   酒  , 远   慰  风   雨 夕 。 
    luò yè mǎn kōnɡ shān , hé chù xún xínɡ jì 。 
    落  叶 满  空   山   , 何 处  寻  行   迹 。 
  •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今天郡斋里格外凄清寒冷,忽然想起隐居山中的知心友朋。他大概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 本想带一瓢酒去登门慰问,风雨夜送给他一点温存。但在那落满黄叶的空阔山中,我将到哪里去寻找他的行踪?

    【翻译】

    今朝郡斋冷,今天郡守的府邸寒冷,
    忽念山中客。忽然念及山中的道客。
    涧底束荆薪,他在涧底捆扎那柴薪,
    归来煮白石。归来洞中熬煮这白石。
    欲持一瓢酒,我打算端上一瓢醇酒,
    远慰风雨夕。远慰他们在风雨之夕。
    落叶满空山,只见秋叶落满了空山,

  • ①全椒:县名,今安徽全椒县,唐时属滁州。王象之《舆地记胜》云: “淮海东路滁州: 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 
     
    ②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③荆薪: 柴草。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下记: “白石先生者,中黄文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借喻全椒道士。
     
  • 【集评】 宋·吴沆:“作仙道僧佛诗,要冲淡潇洒,韦应物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等句超在尘外。”(《环溪诗话》卷下)
    宋·许顗:“韦苏州诗云: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彦周诗话》)
    宋·洪迈《容斋随笔》: “此篇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句非语言思索可得。东坡依韵远不及。” (《唐诗品汇》卷十四引)
    清·沈德潜: “化工笔,与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 《唐诗别裁》卷三)
    清·施补华:“《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 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岘佣说诗》 七十一条)
    清·张谦宜: “《寄全椒山中道士》,无烟火气,亦无云霞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 《茧斋诗谈》卷五)
    清·方南堂:“韦应物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简妙远,太音声希,所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非惊人语乎?”(《方南堂先生辍锻录》)

    【点评】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诗为次年秋天所作。诗中写清虚意境,不着痕迹,唯觉高妙超诣,神留象外,故为绝唱。前人谓应物“能道不吃烟火食语”,正指此类作品而言。应物身居官场,却能有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怀,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真可以说是“诗似冰壶到底清”了。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既念之则必要慰之,从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写与山中客如何欢愉相浃,投契无间的情景,则诗题所着“寄”字不免落空,于是诗人以颔联所述为依据,料想山中客的行迹飘摇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满是落叶,行迹难觅。作者写此诗,本来只是表露其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因此被人称为“化工之笔”,是韦诗中的名篇。
     
        全诗前三联纯用赋体,平实叙来,毫不用力,然非情意深笃而又心气平和者莫能为。尾联忽用兴体,以满山落叶入画,使全诗顿生远韵,极迷离恍惚之致,令人兴发难止。
     
     
         韦苏州诗: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 “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许《彦周诗话》)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言语思索可到。(洪迈《容斋随笔》)
     
        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钟评) (钟惺 谭元春《诗归》卷二十六)
     
        《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    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时诗人仍在滁州刺吏任上。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县,当时为滁州的一个属县。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山中的一位道士的,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诗人怎么会忽然念及这位道士呢?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原来该诗作于秋天,天气渐渐变凉了。这一天,诗人坐在自己的斋房里,忽然感觉到了“冷”,并逐渐袭上心头,自己坐在这官署中的房里尚觉寒意,那山中的朋友不知会怎么样了?“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二句为诗人想象之词。天气虽然这么凉了,山中的朋友依然还得去涧底砍柴,回来烧饭。吃什么呢?“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中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另说,道教修炼中有 “煮五石英法”,要服食所谓 “石英”。方法是用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五种东西,在斋戒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建好炉灶,将五种东西放入锅中熬煮 (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后即用这个典故形容修道士的清苦生活。本来生活已是这样的清苦,天气又一天天地冷了,不觉外面天色暗了,阵阵秋风夹着雨点打在窗户上,令人心头发冷,在这“风雨如晦”的夜晚,山中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凄苦啊。我当带上一瓶酒去探望一下老友才是啊。但他推门一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经秋风凄雨的吹打,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将山中的小路都遮盖住了,更何况修道之人从来便是逢山居山,遇水止水,此时怕又不知迁入哪座洞中安身去了。真是欲往而不能啊。全诗就是在这样一种怅然若失的心境中结束了。
     
         这首诗看上去写得极为平淡、浅显,既无难字,亦无难句,但诗人却把怀人、写景、抒情紧紧联系在一起,于平淡、浅显之中寄寓了复杂、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特别是诗中的那个“冷”字,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诗人创作此诗的契机,亦是理解该诗的关键。它既点出了自然界的冷,又透露出了诗人心头上的冷。并由这个冷字而引出诗人对于山中道士的思念,以及无从探望而生出的怅然、寂寞之情。这里也自然暗含着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冷淡和对隐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
     
           后人对于这首诗评价颇高,有人说是“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之笔”。宋代大诗人苏轼更是喜爱这首诗。据《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保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庸说诗》中进一步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与造作的区别,亦可标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色。
  •  
           韦应物的诗,以古雅闲淡著称,有出神入化之妙。沈德潜在其《说诗晬语》中曾指出: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应属进入化境之列的诗。
     
           诗的开头非常自然,平淡无奇。诗人在书房中读书,忽然感觉有些寒冷。正由这一“冷”,生出下面的许多文章。书房中条件舒适,尚且感到冷,那末,那些在山中顶着寒风打柴的“山中客”的苦楚,就更可想而知了。这些“山中客”,便是与诗人有过一段交往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束荆薪”,刻画出了道士们的艰苦劳作,“归来煮白石”,又突出了道士们的清苦生活。这两层意思相叠加,不仅透露出诗人的同情之心,尤其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
      
         诗人的心思还不仅停留在同情上,他还想有所行动,“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便是诗人此刻的想法。这“一瓢酒”一定使诗人忆起了那与山中道士朝夕相处、饮酒赋诗的日子; 这“一瓢酒”又反映了诗人此时急欲雪中送炭的迫切心情。试想那在寒冷的山风中打柴的道士,若能喝上一杯酒暖暖身子,该是多么难得啊!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浅浅的“一瓢酒”其实胜过千金,滴滴酒中溶化着诗人对山中道士的火热友情。“风雨”二字,既照应了上文道士伐薪的艰苦,又倾注了诗人对道士的悬念之情,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愿持卮酒暖人心。
     
         心虽赤诚,情却难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士们四海为家,行踪飘忽不定,到哪里去寻找呢?那 “一瓢酒”又如何送呢?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反映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怅然心情,既包含了对山中道士的怀念,也留下了回味联想的余地。“落叶”显得凄凉伤感,“空山”更增强了秋山的萧瑟气氛,“何处寻”又重复了诗人对道士的苦苦思念,真是一唱三叹,情满字里行间。
     
    这      首诗的构思很简单,乍看也并无惊人之句,但因为诗人运用了形象思维,并巧妙地与意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郡斋寂寞的书生,涧底束薪的道士如在眼前,而诗人对道士的深思苦念更透过这种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全诗承接自然,意味隽永,诗人直抒胸臆,从容落笔,淡淡着墨,但其效用却远胜过工笔重彩。正是这种古朴闲雅的风格美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玩味无穷。于平淡中见深挚,于自然中吐真情,这大概就是此诗被人誉为“化工笔” 、“一片神行” 的原因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