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相送至方山》
邻里相送至方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作诗以离别相送为题材,可谓源远流长了,千古离别,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诗题。但由于诗歌作者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分别原因的差异,又使这类题材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特色。谢灵运的这篇《邻里相送至方山》,便是浩如烟海的离别诗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小小浪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诗的起句点明了离别之因和所赴之地。由于权利之争,谢灵运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理由被迫离开京城,出任永嘉太守。因此,诗一开始便说出自己是奉王命而离开京城,由此流露出一股无可奈何的政治失意之感。诗人出任的永嘉,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是定居游玩的理想处所。谢灵运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在无可奈何之中,也只得希望这一片自然山水能给予他一丝慰藉, “相期憩瓯越”。一个“憩”字,把诗人经历了疲倦,愁苦,烦恼后终于寻求到一片憩息之地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感情,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由离京外任所引起的内心情感起伏,也在这一“憩”字上暂归宁静。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但当诗人解开系船的缆绳,即将顺流东去之时,那暂时宁静的内心不禁又激荡起阵阵波澜。他凝望着送行的友人,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一股浓郁的离别愁绪,强烈地袭上心夹,久久不忍离去。他站立江边,思绪万端,想象着启程后,孤身旅行的凄凉和寂寞:白天,旅途中,两岸凋败的树林在秋风中析析的哭泣;夜晚,恐怕只有光洁的秋月在高远的天空中孤独地徘徊。诗人的内心本来就因离别而充满了愁苦、寂寞、凄凉和哀伤,又怎能再目睹这萧瑟悲凉的景象呢?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这两句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推向了高潮。前面“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是悲愁内心想象出的悲凉景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深化了诗人的离愁。但“含情”两句则笔锋一转,再进一层,写悲愁之心再睹悲凉之景:从而把诗人的别恨又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真可算“百尺竿头,更进一层”。
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推向极至之后,在自我安慰中,内心又逐渐趋向平静。“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长期的患病弃绝了谋求和思虑;清心寡欲的心怀又有什么不觉满足的呢?这是诗人在极度痛苦的境遇下,精神上所唯一能寻求到的一点安慰。这安慰无疑也是真实的体验。欲求是痛苦的根源,抛弃了欲求和思虑也的确抛弃了痛苦。因此,诗人在悲愁难忍之际,内心转向对寡欲的追求,既顺理成章,又反衬出离别之愁苦。但欲求植根于人的生命,从根本上抛弃它是不可能的。这又使诗人不得不再陷入离别的愁苦。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这两句诗本应把打算长期归隐的内容说得平淡洒脱,但诗句却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岂伊年岁别”我哪里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呵!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再以“各勉日新志”来祝愿友人,也安慰自己。但这安慰仍不能平息内心的悲哀,诗的最后一句“音尘慰寂蔑”,又在强烈的孤独之感和不尽的哀伤中结束全诗。依依别情,绵绵不绝。读罢,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由奉命外任引起的痛苦到以“憩”字平息痛苦;从即将离别的愁肠百结到“寡欲” “永栖”的不断安慰;从心灵的渐趋平静到重陷无尽的寂寞和悲伤。整首诗,内心情感几起几伏,跌宕多姿。但诗歌只用了短短十四句,七十个字便将这复杂情感的起伏变化委婉曲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的确不愧为诗中佳品。
-
《春咏》
[2019-05-16]
-
《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
[2019-05-15]
-
《上邪》
[2019-05-15]
-
《与刘伯宗绝交诗》
[2019-05-15]
-
《与胡兴安夜别》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