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
(春歌之一)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彩,阳鸟吐清音。
这首民歌是“吴声歌”《子夜四时歌》中的一篇, “吴声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民歌的一个种类。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朝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三次民歌高潮。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经济基础悬殊,上层建筑也有很大差异,因而造成了南、北朝民歌在色彩、情调、风格上的不同,各具特色,大体上是“艳歌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集》)单说南朝民歌,大都被郭茂倩收集到《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大体分为两部分: “吴声歌”和“西曲歌”。两者在情调上也有不同,大体说来“吴歌艳丽而柔弱,西曲浪漫而热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吴声歌”产生于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的大城市,可以说是“都市之歌”。当时城市的繁荣,为“吴声歌”提供了流行的社会环境,而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是“吴声歌”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商人重利,思妇伤别,以及统治者对“声色之娱”的爱好,是“吴声歌”的感情基础。 “吴声歌”包罗很广, “《古今乐录》曰: ‘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也。”(《乐府诗集》)其中《子夜歌》、《读曲歌》篇目最多,也最重要。 《子夜歌》包括《大子夜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 “子夜”,是《子夜歌》的作者和歌唱者的名字,是位女子(据《唐书·音乐志》)。《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后人依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 《乐府古题要解》)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录, 《子夜四时歌》包括南朝晋、宋、齐城市民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共选10首加以分析鉴赏,每首都以首句为题。
《春风动春心》是《子夜四时歌》中《春歌》的一首。这首民歌以“春”字开头,开宗明义,直破《春歌》之题,将读者(听者)引入春天的氛围之中。春风和煦,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春风又绿江南岸”,南朝早春,春风拂动,万物复苏,山林苍翠,鸟语花香。春心,一语双关,既写春季美景荟萃,又指男女爱慕之情。流目,举目移视,目光流动。瞩,远望。在“扑面不寒杨柳风”的吹拂之中,举目环顾,观看春日的山林,山林色彩奇丽,美不胜收。第二句末二字是“山林”,第三句开头二字又以“山林”二字承上连接,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叫“接字法”,在修饰学上称作“联珠”或“顶真(针)”。这种辞格的运用,不仅在意义上使上下两句的句义紧相接连,而且在结构上使上下两部分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就象两颗珠子用一线贯穿,因而珠联璧合,所以叫作“联珠”,这是南朝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末句以“阳鸟吐清音”作结,恰到好处。这不仅是因为末字“音”与第二句末字“林”同韵相押,韵律和谐,而且是因为这句话内含比喻。阳鸟,一指雁,一指鹤,这里不一定实指,阳,即阳春,指春天,阳鸟可泛指春天的鸟雀,实际上隐喻民歌的歌手。吐,鸣叫,唱出。清音,清脆的鸟语,隐喻民歌,即《子夜四时歌》。不是吗?你听《大子夜歌》: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吐清音”,岂只鸟语,不正是“明转出天然”的《子夜》民歌吗?总之,这首《春歌》开宗明义,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山林奇丽、鸟语花香的南朝春意图,歌颂了南国大自然的阳春美景,给人一种“春光美如画”的自然美的感受;不仅如此,这首民歌还隐喻着歌手们唱出了天然朴素的民歌。冠在75首《子夜四时歌》之首,实际上是这组民歌的一支序曲,高度概括地颂扬了这组民歌文笔清丽、色彩鲜明的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
《春咏》
[2019-05-16]
-
《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
[2019-05-15]
-
《上邪》
[2019-05-15]
-
《与刘伯宗绝交诗》
[2019-05-15]
-
《与胡兴安夜别》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