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2024-05-25 可可诗词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内容是一个侠义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鹞和罗网象征强大的恶势力,黄雀象征受害者,少年则是曹植的理想,他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利剑在握,取得胜利。

诗一开头就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烘托出时代的气氛。曹植的诗里屡次出现“悲风”这个意象,如“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 “弦急悲风发”、 “悲风鸣我侧”。在这个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的感受,悲凉的,骚动的,不平的,种种复杂的情绪。而这首诗里不仅有高树之悲风,而且有海水之扬波,气氛更加浓郁。或注此二句曰:高树象征曹丕政权,悲风谓法制严峻,海水喻群臣推波助澜,扩大迫害。联系曹植其他诗所写悲风来看,此说恐失之穿凿。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是两句深沉的感慨,说出诗人自己的处境和苦恼。手中没有权力,无法保护朋友,反而只能贻祸于人。自“不见篱间雀”到末尾,借一位侠义少年寄托理想。篱间之雀见鹞而惊飞。反自投罗网。罗家喜,少年悲。少年拔剑除网,黄雀重新获得自由。 “飞飞”而迫近苍天,忽然又“来下”感谢少年。这几句很富有动作性,差不多一句一个过程,带着动画片一样的天真的趣味。篱间雀、罗家和少年三者的关系和他们的心理,一经描摹,如见于目前。特别是最后两句: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通过黄雀大幅度的动作变化,写出黄雀在经过自由的喜悦之后又知恩鸣谢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谓神采之笔。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曰: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在曹植与他的哥哥曹丕争立为太子的过程中,丁氏兄弟站在曹植一边,当曹丕即位后就因此被杀了。曹植感叹自己手无利剑不能相救,转而羡慕“拔剑捎罗网”的少年。这也许就是此诗的创作动机。但诗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于此,它讴歌了反抗迫害、拯救危难的侠义精神,与曹植《白马篇》的主题有相通之处。

曹植的诗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建安诗坛上。《诗品》评曰: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中肯之论。但这首《野田黄雀行》又不同于曹植一般的作品,在抑郁苦闷之中,涌动着天真活泼的情趣,其对生活感受之新鲜,运用语言之纯熟,又不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这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