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

2024-11-09 可可诗词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杂诗七首

(其二)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诗。作者在《迁都赋序》中说: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菑,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则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这首诗即以转蓬、游子自喻,抒发了这一迁徙不定、生活窘迫的痛苦。作者通篇使用比兴,而且比中有比,写法非常别致。

前六句先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 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两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两句: “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突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景。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改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中,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寓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和不满。接下去的两句: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飘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 “捐躯远从戎”,是说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和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遇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向追求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侯,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并、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在以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和游子这两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己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说: “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品》)

诗的最后两句“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只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社会面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