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类·内拈拈连式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境界类·内拈拈连式的宋词赏析

【依据】 增扩意境者,不以直接坦率之意境为限,诸凡与其所欲表现之意境有关者尽量运用,使欲表现之意境增加强度之力量以深入感受者之心坎者也。重在意象之开展,而亦不废辞藻之涂饰。……意境之增扩部分,其修辞方式,约有“拈连式”、“映衬式”、“譬喻式”、“铺张式”、“袭用式”、“双关式”等等。拈连式: 事象易见,德性难知: 人具灵觉,物多昒昧,两类并举,即以灵觉明昒昧; 若斯之伦,咸属“拈连”。又中情所往,有感斯应,无间时空,纷至沓来,前后左右,联类附从,不离其宗,亦拈连也。此式仍可分为七项: 由物象关联到事情者,谓之“内拈格”。(《詹安泰词学论稿》 第七章 《论修辞》)

【词例】

满 江 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重杨只碍离人目。最若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解析】古代诗论中有触景生情,写景抒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等诸种说法,这些说法实际上概括和归纳了人们对于情、景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代表着诗歌中不同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技巧。这些情形在词中的表现也十分普遍,但与古诗、律诗又有区别。诗中的情景关系表现明显,词则有些隐晦朦胧,且更为细密、细腻,情、景交融与感发的程度亦更深更浓。诸种不同的情形又构成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内拈连式”即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由物象关联到情事的一种表现方法,先物象而后情事,物象和情事紧密结合,互相生发,互相交融,使得意境丰厚,艺术感染力极强。

辛弃疾的这首 《满江红》是一首闺中念远词。起拍“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两句运用的就是“内拈连”式的方法。词人由纱窗外被风吹动的翠竹之形象和声响,拈连到主人公内心的离愁别恨,传达自己此时的心境与情绪。风摇翠竹,竹打纱窗,正透出环境之幽寂冷清,此为外在物象。而词人由外在的物象联想到了自己纷乱骚动的心境: 风竹敲打纱窗,如同敲击自己的心头,竹叶形影散碎,就象是即将碎裂的心; 从而构造了一个凄楚冷幽分外感人的意境,并点明了全词的中心题旨——“离愁”。其下便围绕“离愁”进一步描述主人公的心态和行为。“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两句用《列仙传》 萧史弄玉的典故,写心中的人儿离去,不复耳闻动人的箫声,自己孤独地倚在楼上。“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写看到的景象和主观感觉,并点明季节,传达出盼望恋人归来的情形。盼归而未归,只好“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欲以反复品读对方书信,获得一点安慰和心理的平衡。下片换头四句写满纸相思,难以慰藉自己相思之深情。这种情意,本欲设法从书信中得到满足,相反,由书信反倒更增添了悲伤之情,故泪洒衣襟,甚至泪水成把成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前句埋怨芳草为什么不让在外的行客迷失道路,好让他返回家里; 后句又埋怨垂杨挡住了视线,使自己看不到离人的身影,两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抒写主人公的哀怨凄楚。词煞拍 “最若是,立尽黄昏,栏杆曲”两句是写主人公就这样苦苦地伫立在楼上栏杆曲处,盼望离人归来,一直到黄昏时分,月亮初升,遥应上片 “人倚楼独”。由于这首词运用了 “内拈拈连法写景抒情,从而扩大和深化了词的意境,比起那种单纯描摹心态或倾诉衷肠的方法,更富形象性,更耐人寻味,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例子象欧阳修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赵令畤 《锦堂春》“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前者由帘外之 “风”而到 “吹梦无踪”的叹惋,后者由重门之 “锁”而到 “相思梦”,皆由外在物象拈连内在情感,使词境开扩,意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