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敲问式·设问格的宋词赏析
修辞类·敲问式·设问格的宋词赏析
【依据】敲问式中,……其有发问者与被问者之主名,均明白指出,而均属假设者,
谓之 “设问格”。(参“敲问式·自问格”)
【词例】
梅 花 引
荆 溪 阻 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解析】词一开头就借白鸥之口向作者连提两问。其实,白鸥何能提问,假设而已。这种借物发问的修辞手法常在作者思想感情陷于某种矛盾困扰之中,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之时多有运用,是为“设问”。其艺术效果是能直接把作者的某种矛盾和焦虑通过设问揭示出来。其表现形式则必须以物拟人,给物赋以人的性格口吻,并且还必须使其对作者的问话中含有冷眼旁观式的、微微的戏谑意味,这样可以极巧妙地显示出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或者处境的尴尬,或者诸多不如意事。这些特点在这首词的开头两个问句中都有所表现。作者初到荆溪泊舟系缆之时,便有白鸥来殷勤探问:“是身留?是心留?”旨在探明作者是否真想在荆溪与白鸥结盟为友?接着便是白鸥对作者察颜观色,猜测真意,终于从紧锁的眉头中看出了破绽,产生了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一诘问,把作者身在江湖、心念故国的矛盾情怀活脱脱地揭示了出来。蒋捷一生落拓江湖,他虽在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年) 中过进士,但南宋旋即灭亡,他便抱着一腔亡国的遗恨,隐居于太湖竹山之中。在此后隐居生涯中,他表面是隐士,内心实很痛苦,故其词多借对往日旧事的追忆和回味而抒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首词所写作者孤舟雪夜、灯前忆旧时清冷空寂、悲愁忧戚的情怀,其间透露着对故国山河的深情缅怀之意。下片尤为凄苦,旧日的游踪“花外楼、柳下舟”,如今“梦也梦不到”,眼前只有“寒水空流”,冷湿袭人,使本来就愁肠满腹的作者更加添了无数的悲愁。而词中的“旧游旧游今在不”并非设问,而是自问,自问紧接上片,又是叠句回环的顶针格式。严迪昌先生指出:“ 《梅花引》 词牌通常允许使用叠句回环和顶针格式。这种风调在蒋捷词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为成熟。读时流转明畅,音调浏亮爽朗之极。”(《唐宋词鉴赏词典》 1327页)
“设问格”在宋词创作中,使用相当广泛,可以说所有的词人都多少采用过这一技巧,这和它富有表现力的特质是分不开的。下面再举三个例子: 例一:“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万俟咏 《木兰花慢》)是借双燕之口发问,进而以燕子的成双结对、春情甜蜜,反衬词人的形单影只,这一设问,把词人从苦苦怀人的烦闷愁绪中惊醒过来,使词人更漆一层惆怅,读者也觉警策动人。例二:“见梅惊笑,问经年何处,收香藏白?似语如愁,却问我,何苦红尘久客?”(朱敦儒 《念奴娇》)此例设两问,我问梅,梅问我。我问梅,意在久别重逢的惊喜,梅问我,则怪我为何久客红尘,人与梅的亲密关系完全含在设问句中。两问虽异而其意为一,正是作者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向往山林隐逸、与寒梅结友的清高志趣。由于这两个设问句的句法灵活,语气多变,呼应紧密,所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明爽俊逸的风韵。例三:“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周密《高阳台》)此设问是人问东风,是表现作者思念越中诸友的情怀。作者问东风: 今年是否可以颠倒一下,先绿垂杨,后放梅花?行不行?他要与东风商量,故先试探一问。因垂杨管离别,而梅花只管相思,故作者宁愿与诸友相逢,不惜折柳赠别,却不愿赠梅以表长久相思。
上举诸例同属设问,有人问物的,也有物问人的。物人虽异体,性情自相通。钱锺书先生说过:“流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谈艺录》)从美学鉴赏看,这是“移情作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感叹“鱼之乐”,惠子不解,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大概还不懂“移情”吧。设问,必先移情; 否则,物我难通。设问,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鉴赏价值的表现艺术。它不仅深为宋季词人所喜用,而且,古今诗词曲赋作者,无不乐此不疲。
-
结构类·循题布置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短幅中藏无数曲折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善取逆势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翻笔取胜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起结类·一结推开的宋词赏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