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虚告告语式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修辞类·虚告告语式的宋词赏析

【依据】参“祈求告语式”条。

【词例】

蝶 恋 花

王之道

城上春旗催日暮,柳絮沾泥,花蕊随流去。记得前时行乐处,小桥水渌初平渚。玉子纹楸谁胜负。不道光阴,暗向闲中度。天若有情容我诉:“春来底事多阴雨?”

【解析】这首词收尾两句是用“虚告告语”的修辞格。“虚告”者,虚拟物以相告也。此词以 “天若有情容我诉”提起诉告的对象一 “天”,继之告以 “春来底事多阴雨?”天本无情,故冠以 “若”字,表假设,是为抒情之需要,化无情为有情的手法。把无情之物(如草木日月天地等) 当作有情之物、有感知之物,对其诉说感受或意愿,这是 “虚告告语”的基本表现特征。朱敦儒 《杏花天》 也说:“移床就、碧梧翠竹,寄语倩、姮娥伴宿。”是说,把床移靠在梧桐和翠竹旁边,寄语姮娥,请来与我同眠。姮娥本是虚无而无感知的心中偶象,何以去“请来同眠?”但作者却要 “寄语”,也是假设虚拟罢了。所谓“寄语”,乃寄情之谓也。陆游 《渔家傲·寄仲高》 云:“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此 “寄语”是向水诉说,寄情于水,与朱敦儒之寄语姮娥异曲同工。有时候,“寄语”不足以达意,则用 “寄心”,李白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他对王昌龄的思念情深。此 “寄心”亦寄情之谓也。心有感触,情有所衷,然后 “诉”与“天”,“寄语”与 “姮娥”,与 “水”,“寄愁心”与 “明月”,如此等等,都是 “虚告”的表现手法。朱光潜先生指出:“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鉴赏文存》)。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从古以来,人们有多少心事,多少烦脑,多少欢喜,都是在无处诉说之时,面对大自然宣泄出来,尤其是对老天爷告语最多。如乐府诗 《上邪》 直呼苍天,诉诸心事,乃情急语生也。王之道的 “天若有情容我诉”正是为此。这首词就立意来说,并没有多少新意,无非是借暮春之景叹光阴之虚度,流露其怀念往日,欢娱难再的惆怅心情。但这结尾两句运用 “虚告”手法,却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和艺术表现力。“底事”二字诘问,声情并出。词人面对这花絮飘落的暮春残景本来就够伤感的了,可是老天爷偏偏还要阴雨连绵,更增人悲伤,这是为什么?这一诘问,把作者内心怨恨交织的情感波澜巧妙地表现出来了。陆游亦有 《蝶恋花》 云:“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也是对 “天”宣泄,诘问中含有无穷幽恨:“老天啊,你如果有知的话,我倒想问问,你怎么忍心教人鬓白如霜?”其手法与王之道词相同,其内容也是伤春叹老,但两者内涵却完全不同,陆游所感有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只等闲”之高格,而王之道所感无非追惜往日之欢娱; 一为社稷之公,一为一己之私,其差别云泥,不可同语。可从修辞角度讲,又同为 “虚告”,二者并无区别。而陆游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则是寄情于水,问水何日载着我的归舟及早和兄弟相见。于北山先生对这两句有过非常精采的分析:“这 ‘寄语’极妙,赋无情以有情,虚空一点,焦急渴盼的心情便跃然纸上。而且流水之外,茫茫宇宙谁又能够同情自己、理解自己、作出满意的回答呢?怅惘孤独,意在言外。”(《唐宋词鉴赏词典》 813页)。明月,常常是作者寄情诉告的理想对象,苏轼中秋饮酒达旦,写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怨句,表达其对子由的思念。而辛弃疾月下独酌时,更向月中嫦娥发问:“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等等,都是在情急无奈、知音难寻时以明月为寄托感情的承受体倾诉心曲的,他们虽心事不同,而 “虚告”之手法则一,都能给人一种空际回旋、虚中见实、物我为一的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词例分析,我们可以把“虚告告语”的表现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所诉告之对方一般为无感知之自然物,但诉告人却把它看成是有感知的,以我观物,体异性通。二、所诉内容,多为作者长久淤积在心的深层情感,当这种情感激烈动荡于心无法压抑而非吐不可的时候,面前又无一知音可以倾吐心曲,便移情寄语于自然物。三、其表现形式是: 前句虚宕,后句实陈,虚宕以振起词意,勾通物我,实陈则注情于物,点明指归。虚笔有实意,实笔有真情,这样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便可警策全篇,达到艺术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