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类·味厚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含蓄类·味厚的宋词赏析

【依据】碧山…… 《高阳台》云:“屡卜佳期,无凭却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幽情苦绪,味之弥永。(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例】

高 阳 台

王沂孙

残萼梅酸,新沟水绿,初晴节序暄妍。独立雕栏,谁怜枉度华年?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又怎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 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

【解析】味,即滋味,韵味。有人以禅喻解释说,撒盐于水,所得者非盐也,非水也,而是溶二者而别成的咸味。咸味是什么?是品尝者的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基于品尝盐水(非盐加水)而产生的。中国诗论家早就以味喻诗。钟嵘《〈诗品〉序》言:“五言……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有滋味,是对五言诗的一种感受和体会,说它是钟嵘时代诸多体制的文艺作品中韵味特足的体制。唐季司空图以盐、醋来比拟诗之滋味,说盐味咸,醋味酸,而真正的“醇美”之味是在“咸酸之外”的,是一种别有余味的东西(《与李生论诗书》)。怎样才能使诗歌获得这种“酸咸之外”的“味外之旨”呢?就是不“意尽于言中,”而要篇内有意,篇外别有意味,篇内意与篇外意皆自立自足而又相互映发,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即用栩栩如生而不肤浅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深远无尽的意境,从而使接受者可以领会形象本身的意,可以领会形象深蕴的意,这样,一边接受,一边创造,在想象与回味的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而一首诗或词,若能提供这样的审美享受,称之为味厚,就是毫无夸饰之评了。

晚宋词人王沂孙的 《高阳台·残萼梅酸》 就是这样一首被前人评为“幽情苦绪,味之弥永”的佳作。这首词,以一个青春女子的口吻,道尽春花将尽,“枉度华年”的寂寞与不安,委婉表达了盼春驻、郎回的期许。词的上阕写道,梅萼已落、梅豆初酸,新沟里的春水涨成葡萄绿,在雨后初晴的春日,万物都在暄闹而美丽地成长。可是,“独立雕栏”的自己,却是无人怜爱地“枉度华年”,谁惜谁怜?春浓于酒,人正华年,都是堪怜时候,这“独立”、“枉度”岁月的女子,一句低低问 “谁怜”,即透出了薄怨与苦涩之味。她说,自己每个春朝都在想,虽是一春无信,等到清明将近时,燕子一定会为自已邮来伊人的信吧,哪知道至今仍得不到他吟说相思的一纸素笺呢?饶是这年轻的女子笃于感情,善于等待,到此怕也有些些的怨了。只是这怨意中仍有盼望与不消解的爱意。这复杂的心态,若不是去细细品味,怕是看不出来的。而读者如仅看到了她心中的怨意,将不能理解此词的下阕如何仍透露出女子柔肠百转盼郎归的脉脉情意。

此词下阕,女子说自己蛾眉慵画; 鸾镜不照,一任满院繁花美丽而安静地盛开,只将门户掩了闲闲地睡。一次又一次地以金钱作卜。卜得了无数次伊人归来的 “佳期”,却总是 “无凭”,应是恨极了游子无情吧,可是不,她对游子毫无恨意转而恨金钱给自己带来了一个一个不能实现的希望。如果仔细体味一下,这儿至少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一种出人意料的翻折,实际上却表现了这位痴妇柔肠百转的春郎情怀。这女子的似水柔情,与对伊人的百般回护的苦心,表现了她心中隐藏有多么深的痴情呵。她将这深情隐衷款款吐出,问道: 有谁肯为我捎一封信给我的天涯游子呢?我要他趁着春风殆荡,赶快准备了船只归来。纵然现在只剩得满院的杨花镇日地飘,依然是在春天里。本来,春事至杨花,凋零殆尽,女子却说这残春仍然算是春天。至此,她那百计留春的苦心,痴盼人归的柔情和春归人不归的寂寞,真是 “幽情苦绪”,汇成了难言的一味。

对于这首词,至此可说是把意象本身的意味尝足了,但意境深蕴的意味、那含蓄的“韵外之致”尚没有尝到。理解这首词的关键是作者为什么要以痴妇的口吻作此爱惜春光、盼郎回归的柔情词。它不是一般的代言词,而是晚宋时期特殊的政治词。南宋末词人爱以春归象征国家灭亡,以惜春、留春或送春表达对此局势的不甘和无奈。刘辰翁“更欲徘徊春尚肯,已无花” (《山花子·春暮》)张炎“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高阳台·西湖春感》)皆是这种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爱国政治词。王沂孙生当宋季,所作许多词中都渗透着亡国之痛与今昔之感,这首词也可作如是观。他把自己的心境描绘成一个深情委婉的痴妇,在无甚可留的 “春天”里盼望“游子”归,诉说已逝之春,尚可挽留,写得真是“低徊掩抑,荡气回肠”(《香海棠馆词话》)。宋季也真出现了文天祥、陆秀夫等企图挽留 “春天”的 “游子”,这且不说。王沂孙的这份深衷,前人麦孺博也品味了出来,他说此词 “言半壁江山,犹可整顿也。睠怀君国,盼望中兴,何减少陵?”(《艺蘅馆词选》丙卷)。这样,此词的 “言内之意”(思妇之情) 与“言外之意”(词人之心)交相辉映,形成了 “味之弥永”的艺术境界。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味厚之词,必然包括以下诸要素,一是创造出完整无憾的艺术形象,让形象自己表达意蕴; 二是要在表达了形象自身的蕴含后,有言外意,提供联想或感悟的深远空间,留有余地。这样,一首词魅力将随着欣赏者不断的品尝、回味而绵绵滋生。这不仅会提供比直言之词更多、更有弹性的审美享受,也会使词作本身获得更强盛的生命力。一首词给人的启发越多,它的味必愈厚。这一点,前述以春归喻国亡的一些比兴词人,无疑也是深知其理的。